昆曲折子戏的绝大多数,已是流传了一百多年甚至数百年的保留剧目,对观众说毫无新鲜感。从形式上看,演出不注意服装、化装的改进,不注意雅俗共赏,以老大自居。对比这时各地方剧种的新戏、新腔和新奇的演出方式,自然难以匹敌。衰退的外因,是远自清初以来,统治者几次兴起"文字狱",残害文人,直接影响到昆剧作者的创作。另方面,清代统治者利用昆剧,把它纳入宫廷,并编演《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劝善金科》等连台本戏。使昆剧作为歌功颂德的点缀品供养起来。一些官僚士大夫也把昆剧作为附庸风雅的玩物,扼杀它的生机。于是在嘉庆以后,北京剧坛的徽班、梆子班终于取代了昆剧的地位,很多昆剧演员参加到徽班和其他地方剧种去演戏,专业昆剧班社逐个解散。
昆曲《游园惊梦》片段视频
http://www.tudou.com/v/Q7NfVti5B9k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佛山被称为粤剧的故乡。其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
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的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鬚功、水髮、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髮、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说白
说白可以分为独白及对白,意思是演员把台词唸出来,当中又可以分为押韵及不押韵。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引子白及浪裡白。引子白,又称打引,是演员出场时候所说的话,说完便拉腔演唱。
武打
粤剧中的武打场面被称呼为武场。由于武术家云集在岭南一带,流派众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拳等,其中以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较着名,所以在武场中使用的传统岭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术、器械对打、高台功夫、绝技,以近距离对打为主,强调力量。自从薛觉先从京剧引入北派功夫,强调大开大合,以远距离对打为主,加强了舞台上的观赏美感。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
粤剧班实力唱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IzNDk3NjQ=/v.swf
二 人 转
是广泛流传于今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有三百余年历史。二人转通常演员为一男一女,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二人转锯大缸上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IyNzg5NTI=/v.swf
皮 影 戏
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艺术中包含美术、凋刻、唱腔、音乐、戏曲、表演,集艺术于一身的戏剧。皮影戏是平面的艺术,人物造型基本上都不分侧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多角度透视原理的创造,每个影偶造型在构图方面,往往呈现出许多凋刻手法的透视焦点组合。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操作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再经过表演者的操纵下,配合唱曲、口白及锣鼓乐的衬托,随着故事情节推移,反而巧妙的转换,创造出一个如真如幻的影偶世界来。
皮影戏是一种最早采用「光」、「影」变幻效果,并具有丰富的梦幻趣味与绘画、凋刻、音乐、演剧等相结合的一种古老表演艺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率直敦厚,粗放纯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广受民间的喜爱。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相传汉武帝因为想念已死去的爱妃李夫人,当时的齐国有个方士李少君,便发明了用油灯投射映照夫人生前的影像,他在晚上架起帷帐,点上灯火,汉武帝隔着帷帐果然看到了李夫人的身影,解决了武帝的相思之苦,这故事说明皮影戏源于牵亡术,与信仰有关係。到了唐代,僧侣们也承袭了这种招魂幻术,设置屏障,以灯火和影子做法事或讲演宣教,增加临场感的效果。配着这麽美丽的传说,皮影戏从此在中国流传至今。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木 偶 戏
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辽西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等分支。演出形式有提线、布袋、铁枝、杖头、药发五种。
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一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七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独具匠心,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和绘画风格,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线条繁多,操弄复杂,技巧表演难度最高;还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三百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钲锣等古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