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净也叫大花脸,表演时一般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
副净包括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二花脸的表演风格近似丑角,有时候还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
武净又叫武二花、摔打花脸,重视武打,对唱念则不太讲究。
丑 行
丑,也叫小花脸、三花脸。这是从淨行的大花脸、二花脸排下来的。丑可以扮演坏人,也可以扮演正直、善良的好人。可以演 阴险、狡猾、自私的人,也可以演机警、伶俐、幽默的人。在传统戏,下层老百姓,如渔夫、差役等,常常由丑角来扮演,他们在性格上往往具有滑稽、活泼、乐观的特点。丑又可分为文丑、武丑两类。
二 、 京 剧 的 脸 谱
脸谱借夸张的色彩和线条,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善恶,是京剧化妆的一部分,脸谱主要用于淨丑两行所扮演的各种人物。 生旦很少用,而只是略施粉墨。
脸谱由唐代乐舞大面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淨的涂面发展而来。南戏、北杂接承了这个传统,但构图一开始还很简单,比如在 面部中心画一个白斑,画两个白眼圈,额上画两道黑线等等。 随着戏曲的发展,脸谱日益精美,构图也越来越多样。
脸谱的类型:
脸谱色彩丰富,图案不一 ,容易让人感觉混乱、神秘。但实际上,脸谱可以归纳为一些基本的类型,由这些基本的类型,根 据人物的性格、气质等,再变化出许许多多的脸谱。每个脸谱都是以戏中人物的长相、性格等为依据的。基本的类型有:
整脸 是脸谱中色彩、构图最单纯的一种,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类型。化妆时以一种颜色为主,再以白笔或黑笔勾画眉、眼 、面部肌肉纹理等,尤其强调眉毛的勾画。
三块瓦脸 运用非常广泛,很多脸谱的构图是三块瓦脸的变形。三块瓦脸画时要求对称,整个面部用一种主要颜色作为底 色,再用线条勾画两块眉、眼窝,一块鼻窝。三块瓦脸又可以分成几类,比如花三块瓦脸。所谓花三块瓦脸,就是眉眼、鼻 窝画的更複杂化的三块瓦脸。画花三块瓦脸的人物多是绿林好汉、剽悍的武将。
破脸 又叫歪脸。所画脸谱左右两边不对称,图案扭曲,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歪歪扭扭的感觉。主要用来表现品质恶劣的 人物,有时也用来表示一个人很丑陋。
丑角脸 特点是在鼻梁上画一个白丨粉丨块。随人物不同,白丨粉丨块的形状也不同。
象形脸 一般用于神话戏中精灵神怪的形象。画时注重传神,着眼点主要在于让观众明白人物是从什么精灵幻化而来。象形 脸中最着名的便是孙悟空的猴子 。
脸谱的色彩:
脸谱的色彩也有各自的含义。一般来讲,颜色象徵了性格。比如红色,表示人物的忠勇义烈;黑色表示人物忠耿、正直、勇 猛;黄色表示人物残暴凶狠等等。当然这对性格的象徵也不是绝对的。
三、砌未:
砌未是大小道具与一些简单装置的统称,是戏曲解决表演与实物矛盾的特殊产物。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以及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物件(如布城、大帐、小帐、门旗、纛旗、水旗,风旗、火旗、蛮仪器仗、桌围椅披)等。
京 剧 表 演 艺 术 的 特 点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凝聚了千百年来戏曲发展的艺术结晶,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 京剧表演艺术的特点,首 先是综合性。京剧表演是唱、念、做、打的综合。唱,即演唱。念,即唸 。唸白又分成韵白和京白两种。韵白在湖北、安徽 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是音乐性很强的朗诵,半文言 ,比较文雅,有身份的人一般用韵白。如果一个人穷而有志,也可以用 韵白。京白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朗诵语言、具有乾淨、利落、爽快的特点。在剧本,一般是身份低的人使用。做 ,包括身段、眼神、独舞、群舞等,其中有纯粹的舞蹈,但多数是把日常生活的动作舞蹈化。打,即是武术、杂技的舞蹈化 ,用以表现竞技或战斗场面。
京剧《春闺梦》选段视频
http://www.tudou.com/v/Czzn1x5rd6s
秦腔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 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 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 动人。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在脸谱、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
豫剧
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其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低回婉转,语言纯正、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郁。在长达250年的发展过程中,流派纷呈,日趋完善。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 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 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拷红》视频
http://www.tudou.com/v/pmufT4tpkoM
评 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