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
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 ”、“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腰鼓是一种中间粗、两端稍细的筒状鼓。木制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骡马皮。鼓身髹红漆或黑漆。有的描绘纹饰。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环上系带,将鼓斜挂于腰际,双手各执一棰敲击。大腰鼓长40、鼓面直径20厘米;小腰鼓长34、鼓面直径15厘米。
腰鼓形制与花鼓相同而稍大,相传是由花鼓发展而来。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最初流行于陕北的安塞、横山、米脂、子洲等地,以安塞、横山最为普及。
宋代苏轼诗中描述:“腰鼓百面如春雷。”陆游诗:“清歌一睦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这些都说明腰鼓活动,规模之壮观,声势之浩大,技艺之精湛,程式之严谨,服饰之艳丽。当今的安塞腰鼓更是如此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大致相同.
古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的元代杂剧作家。据考证他可能是今天河北省人,原是一名医生。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在关汉卿生活的年间,正是北杂剧从形成发展到鼎盛时期。 他生活在平民当中对民间语言和民间艺术非常熟悉,他又多才多艺,会吹弹、歌舞、咽作、下围棋,打围、吟诗等等,尤其对杂剧艺术既掌握了它的文学形式, 又有舞台经验。
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除了散曲外还写了六十五种杂剧,保留下来的散曲有十八首。他的杂剧的创作水平是北杂剧作家之冠,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顶峰。他不愧为北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对当时的戏曲创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都不断的被改编为传奇和地方戏,一直流传至今,到现在仍然焕发着不朽的光彩.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他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他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贡献卓著,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生活在下层社会。他的杂剧突破了古典文艺的规范,用当时的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提出当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他的剧作主要来源于生活,他的剧作自然、真切、质朴,没有雕琢堆砌的痕迹。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中 国 戏 曲
戏曲的种类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 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 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京 剧
京剧是中国国粹,,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堪称一部百科全书,看京剧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可以从中发现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京剧用夸张的人物造型来表演故事。
京剧虽以“ 京 ”命名, 却并不源自北京,而是由南方入都的安徽的徽调、湖北的汉又吸收流行于北京的梆子、昆曲、京腔 等, 融会本地语言,然后形成的一个新剧种。京剧形成以后遂向外地流传, 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大约在1880年左右京剧进入它的成熟期。1917-1938年左右,京剧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新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艺精彩纷呈,人才辈出 。京剧的剧本保存下来的剧本有五千多种 ,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一 、京剧的行当
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把舞台上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即四个行当。不同 的行当在演唱及表演诸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
生 行
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 ﹙画脸谱﹚的武生以外, 一般的生行只是略施粉墨,以达到美化的效果,所以称作俊 。
老生又叫鬚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红生指脸上勾尠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
小生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不戴鬍子,扮相一般比较清秀、英俊。表演上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真假声兼用。假嗓是一种 经过特殊训练的发声方法,声音听起来比较尖细。小生又分文武两类。文小生还可再分,如纱帽小生,一般演作官的年轻人 ,大部分是文人。扇子生,手拿一把扇子,以此表现人物的风流潇洒、文质彬彬,大多是爱情戏的人物。翎子生,头上插两 根长长的雉尾,作为装饰品。常表现英武的青年,扮相英俊。武小生又再分成穿长靠的武小生、短打的武小生两类。
武生专演擅长武艺的角色,也分成两大类,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生 。
娃娃生专门演儿童一类的角色。
旦 行
旦扮演各种不同身份、年龄、性格的女性角色。其中又分成青衣、花旦、花衫、武旦、老旦等几类。
青衣又叫正旦。按照传统,青衣在旦行是最主要的一类。扮演的一般是端庄、严肃的青年或中年女性,比如贤妻良母、 节妇烈女等等. 在服装上,青衣穿青褶子较多,所以青衣也被叫作青衫。
花旦花旦扮演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的年轻女性,大多穿短衣裳,像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 袄、短裙。穿长衣服时则一定有色彩鲜艳的图案。
花衫花衫把青衣、花旦的表演融为一炉,不再只是重唱或重做,而是唱做并重。
武旦武旦扮演的多是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武旦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一般不骑马。另一类 则是长靠武旦,穿长靠,顶盔贯甲,一般要骑马,手拿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也叫刀马旦。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 。
净 行
由于净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又被称作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淨又可分为正净、副净、武净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