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舞狮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徐水县的舞狮子,仿照历代石狮的形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的映衬,更显得狮子的威武雄壮,憨态可掬。脖子上安的一圈响铃,随着狮子摇头晃脑的动作而丁当作响,煞是惹人喜爱。
舞龙
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
品种以布龙最为普遍,以竹蔑扎出龙珠、龙头、龙尾和若干节龙鼓(龙身)。龙珠、龙头和龙尾均糊上棉线或纱布,涂上颜色,再以布帛将龙头、龙身和龙尾连接起来,布面绘上鳞片。一般龙长9节,舞时一人举一节,举龙珠者在前,珠引龙舞,上下起伏,成“S”形滚动。
舞龙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龙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锣鼓等多种艺术于一身,通过多人密切合作,模仿飞龙的各种形态动作来表达。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戏、组图和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在锣鼓鞭炮声中,龙珠转动,龙头随着转动,龙身各节依次左右翻月、蜘蛛牵网、金鸡啄米、二龙分水、二龙抢宝、二龙戏珠、草内藏珠、画眉跳梁、犀牛望月、老龙脱壳、老龙翻身、雪花盖顶、猫儿洗脸、金丝吊葫芦、鲢鱼咬尾二龙赶生等。
重庆铜梁"火龙"被冠为"龙舞"之首,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每到元宵节,人们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购买火药,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种火焰表演。大街上,大龙、火龙,腾跃翻飞,鱼灯、狮灯,往来如梭,龙争虎斗,火树银花,一派升平景象。全城灯火辉煌,亲朋宾客共欢呼.
最长的火龙长达40多米,表演时场面壮观、惊险奇特,受到群众的格外青睐。首先,它风味独特、套路多变。交织的火花、炸鸣的鞭炮、激烈的打击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调动着人们的观赏热情。其次,贴近民间生活情趣。
舞龙手赤膊上阵,拼搏向前,阳刚气十足,反映了人们对火热生活的热爱。再就是民间传说认为,火烧龙火花袭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气,可为来年祛病免灾,事事称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响。
舞龙队上场后,只见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项目,而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了。“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
飘色
飘色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意指在元宵节以装扮艳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傩戏造型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
飘色是一种融杂技、音乐、舞蹈、服饰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区有飘色、彩架、扎故事、抬阁、彩擎、高抬等各种名称。其特点是以一根特别的钢筋作「色梗」,使扮演故事的孩童凌空飘起,因此得名「飘色」。
宋代,由于巡游队伍中兴起了飘色艺术,比起抬纸扎的玩艺儿显得生动逼真,于是有些心灵手巧的村民争相效法仿制,纸扎菩萨因而日渐式微。最早的民间飘色来自中原,内涵也甚有区别,唐以前,山西一带就有“脑阁”表演,这就是飘色的雏型。
“脑阁”艺术本身以“色”的装扮,又有“飘”的特点,不同者,每个单元都十分简单:只由一个古装打扮的小童作“色芯”,飘立在一个隐蔽的铁线架子上,而这个架子套牢在一个作为色脚的成年人身上,身外以宽大的长衫蔽之,铁线上装饰花枝古树等。人走动时,使用暗劲使架子摇摇晃晃,使色芯浑欲飘起。脑阁表演中,偶尔也有一个色脚支承着两个色芯的,这种设计和表演有较大有难度。后来这种飘色艺术随着民间艺人的创造改良,变出了“柜子色”,“水色”等,“水色”又分为“艇仔色”、“木筏子色”甚至“水牛色”等。
飘色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 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飘色外形的巧妙之处是人物的造型动作和组合在整个飘色活动中都由真人装扮,并保持一个姿势和动作不变。所有造型动作和组合均由钢条铁管焊接成造型需要的结构,人物的动作则依靠在这些起承受与支撑作用的钢铁框架上,这些框架因人肢体的结构而设计,当造型人物穿服装时,其结构框架也被隐入服饰中,从外观看,不留意是看不到支撑的钢铁结构的.
飘色每板由二至三名儿童扮演,一般以四五岁左右为宜,大的七、八岁,最小的仅十个月。他们分别化装成戏曲人物,古代的英雄人物,或神话人物。配置在一个板台上,用色梗巧妙支撑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凌空撑起的叫「飘」,底下站立或端坐者叫「屏」,只造型亮相,并不歌舞。
屏和飘之间靠一条经过伪装的“色梗”(飘色艺人精心锻造的钢枝)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游行时由人抬着,现多装在人力车或机动车的板面上,徐徐行进,配上八音锣鼓,吹吹打打,供人观赏,叫做「出色」。“屏”和“飘”所穿的衣服,以饰演人物身份、所处朝代为依据,用绫罗绸缎缝製,讲究色彩艳丽。
一板飘色就像一座流动的小舞台,制作技巧不断创新,有的飘色从过去一板一飘,发展到一台上设两个、三个造型,再发展到一个底板上人物造型可达四、五个、七、八个,甚至十多个。
小孩不论扮“屏”还是扮“飘”,都是既出钱又出力的事。一次出色,前后大半天时间,晴天太阳晒,阴天雨水淋,小孩很是辛苦。同时,旧时谁家小孩扮色,必须自己置办服装,但仍然家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出来扮色。原来“色仔”人家深信,扮过“色”的小孩会有菩萨保祐,能够聪明健康,祛病挡灾。
这些孩子们有时扮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散财童子",跑到每家每户送财神、讨利市。这样的活动从小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飘色也由此得以在民间保留、不断延续,代代相传。
打锣鼓敲腰鼓
“咚咚咚、锵锵锵……” 锣鼓腰鼓,鼓鼓声威。
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山西锣鼓,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帝王世纪》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非常厉害,“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长着一副铜头,把石头当饭吃,可以飞空走险。后来,黄帝得到了一种奇特的野兽,其名曰夔,“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后通过“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使蚩尤为之震慑,终于将其降服。这里,夔并非实有的动物,而是像龙、凤、麟一样虚拟的动物。人们认为,夔这种动物神奇无比,用它的皮制作的鼓,其响声具有震慑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灾趋利。传说尧王时代当地便有以鼓乐祭神的习俗。腰鼓表演时,每人左腰挎一个尺半长之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腰鼓队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达数百人,队伍庞大,动作齐整,花样翻新,彩绸飞舞鼓声震天,十分壮观.山西锣鼓文化里积淀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及图腾、巫术等古代宗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