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用头,额或鼻顶棍棒,或用口衔棍棒,在棍棒顶端置灯、瓶、缸、桌、碗,蛋等光滑易碎或笨重的物件,以显示演员掌握物体重心平衡的技艺。复杂的有在一根棍棒上摆列几层玻璃杯,灯盏,鸡蛋等等。有的演员并同时表演手技或吹奏乐器。
耍花坛
演员将各种大小不同的瓷花坛,大缸或酒坛轮番用头顶、手扔、脚踢、臂滚,使之翻滚旋转。又有双人表演,两个演员用头将花坛顶来顶去,叫“对顶花坛”。
走钢丝
表演者一至四人,演员在一根两头拴住的钢丝上来回走动、坐卧站跳、上梯、骑车,翻筋斗或表演舞蹈和各种杂耍等。有软钢丝、硬钢丝、走大绳等数种表演形式。
马戏
表演形式大都为马术以及演员指挥经过驯练的各种动物,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并穿插杂技和丑角的表演。一般在广场或特建的马戏场,大型篷帐中演出。
爬竿
从置竿的形式上区分,大致有三种形式;一般是立金属长竿于地,一人或数人爬至竿的上端,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另有将竹竿竖立于演员肩上的,叫“杠竿”、“夯竿”或“顶竿”。
转碟
也叫“耍花盘”。演员双手持二,三根细竿,各顶一个碟子的底,借腕力使之飞快转动。要求在做筋斗、背剑、叼花、单臂倒立等难度很高的动作时碟子不跌落。技巧高的演员双手能耍十个左右的碟子。
吊子
于高空梁柱悬挂两根绳子或铁索,下端系横杠,形似秋千,名为“吊子”。演员在吊子上荡前荡后,做出双足倒钩,凌空旋转等动作。吊 子节目花样繁多,有“头顶吊子”,“空中坐椅”等。也有相对悬挂两副以上吊子的,由两个以上演员表演,借摆动之力,凌空飞跃至另一吊子上,或由另一演员接住,叫“大飞吊子”,也叫“空中飞人”。
口技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或某些人类生活活动的声音,如军队出操,婴孩啼哭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加强真实感。
蹬技
演员仰卧在特制的凳上,双足向上,用脚尖,脚底掌握。所演较多的有蹬缸、蹬板、蹬桶、蹬桌子、蹬人等节目。另有“蹬梯”,以长梯竖置在演员脚底,让演员一至数人攀梯表演各种动作。此外还有双人对蹬的“双蹬缸”等。
“杂技之乡”吴桥
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很多,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
但是,就历史悠久和群众基础雄厚以及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中国北部河北省的吴桥了。据吴桥县志记载,在吴桥每逢佳节即掌灯三日,放烟火,表演杂技,官府也不禁夜。 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 杂技艺术在吴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吴桥县向全国输送了很多名杂技艺人,中国大的杂技团几乎都有吴桥籍艺人,因此民间流传有“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说法。
舞狮
舞狮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成品后的狮子,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的映衬,更显得狮子的威武雄壮,憨态可掬。一件花团锦簇的艺术品,加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栩栩如生了。
狮舞开场之前,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逗狮子的,是一个戴面具的大头和尚,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树叶。有的地方还有一个带面具的猴子。狮舞除狮子表演跳跃、翻滚攀登上八仙桌之外,要在锣鼓伴奏下,由狮子与和尚、猴子有节奏地表演一套程式,如拜山、出山、参狮、洗狮脚、洗狮身、种假青、种真青、吃青、挖井、饮水、睡狮、扇狮、逗狮、镇狮、归山等。
《西游记》有一段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一山庄,见瘟疫流行,暴尸遍野,却苦于无救治之法。晚上,观音菩萨降临,赐给唐僧长命草一撮和蒲扇一把,告知往数十里之外山洞中,用长命草逗引沉睡的千年雄狮,用蒲扇镇狮,令雄狮绕山庄一周,病魔便除。唐僧师徒依计而行,果然奏效。狮舞中的和尚便是沙僧,猴子便是孙悟空了。因此,狮子成了镇邪、吉祥的象征,在表演之前,总要先登门入堂参拜,以驱邪魔保平安。
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南狮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在表演场上,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时候的狮子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在造型套路上,各队集中表现了狮子的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
舞狮子的来源
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于是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应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引狮者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在“狮子采青”表演中,队员配合默契,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睡、抖毛等动作,一一展现,形态逼真。舞狮还可以强身健体。舞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狮班的规模大小不等,但最少都得有8个人,扮狮子2人,大头和尚1人,猴子1人,打锣鼓的4人。狮舞活动不但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同地区的狮子不尽相同,有青狮、金狮、黄狮、红狮、阔嘴狮、高脚狮等多种。青狮为王中之王,均为南派狮,只一个狮头,狮身为一块画布,有单人、双人两种。
有些地区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和公司开张等,也常发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 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发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 等。
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皮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北狮"狮头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着和狮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时全身披狮皮遮盖,只露出双脚;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北狮的"摆阵"(即摆青)和"破阵"(即采青)十分惊险,显示出奇、难、险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各北狮表演队主要表现了狮子的善良与灵巧,狮子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舞者持球翻腾滚动,表现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和舞狮尾者配合默契,而舞狮尾者根据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