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6~57)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西汉灭亡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刘秀与哥哥乘机起兵,加入绿林军。在昆阳大战中,他率骑突围求援,打败了王莽的主力军。这是推翻王莽政权关键性的一战.刘秀从此声威大震。他到河北一带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了官僚、地主的支持,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东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敬师: 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 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 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2.24-220.1.15)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62,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吴大帝孙权
(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孙权(西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一代英雄。孙权年轻有为,团结各方面力量,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稳定了东吴局势。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与魏、蜀成鼎足之势;219年,孙权索取荆州,袭杀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在南京称吴王。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实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唐太宗
李世民,李渊次子。劝父反隋。李渊称帝时,任尚书令,封秦王。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灭薛仁杲、王世充、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旋继帝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加强法治,制定典章制度,重视官吏的选举与考核。修订《氏族志》,规定凭官爵高低定等级,完善科举制度,给庶族地主以更多的进身出路。他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宽刑省赋,发展生产。统治期间,有“贞观之治”美誉。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发展西域交通,促进中西贸易及文化交流,后被铁勒等各族统治者尊为“天可汗”。曾以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其经济文化发展,加强汉藏友好。晚年连年用兵,加重赋役,社会矛盾有所加深。
宋太祖
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涿州人。建隆元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宗
太祖弟。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真宗北宋皇帝。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仁宗
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但总的来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宋英宗赵曙
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 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宋哲宗赵煦
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终年二十四岁,葬于永泰陵。
宋徽宗
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 掠夺民财。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艮嶽”,劳民伤财,导致农民揭竿起义。宣和七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为金兵俘虏北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至死不得归。工于书画,以花鸟画和“瘦金书”书法名于世。书法初师薛稷,草书学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宋钦宗
名赵桓。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灭亡。靖康二年与徽宗为金兵俘掳北去,囚于五国城。
宋高宗
赵构。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定都,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岳飞。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
成吉思汗
即“元太祖”。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蒙古族领袖。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初被推举为部族首领,长期征战后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蒙古汗国,被公推为汗,称“成吉思汗”(“成吉思”为强大之意,一说原意为大海)。建立军事编制和领户分封制,编纂习惯法法典,建立行政管理体系,创立蒙古文字,确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对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位期间连年用兵。1215年陷金中都(今北京)。1219年率军首次西征,攻灭花刺子模,击败斡罗思(俄罗斯旧译)、钦察联军,收降康里国,将版图扩至中亚及俄罗斯南部,并将占领地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哈台及三子窝阔台。1226年率军南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于军中。
元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