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 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 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 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十三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
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理伦体系。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付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君主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常,均出自天意,不可更变。另有以“三纲五常”为封建伦理观点,并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宣扬“黑、白、赤”三统的历史循环论,否认社会的发展。倡导义重于利的义利观,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又进一步在义利对立意义上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道德实践路线。政治上反对兼并,主张限民占田。对社会中贫富不均、土地多寡悬殊等现象有所认识和揭露。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以利于政治统治。
草编
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花色各异,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传统的谷草、麦秆、棕丝等编织。有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席、草制玩具等数百种花色样式。仅是草篮一类,五颜六色,造型多样,让人眼花缭乱。
巧计脱命的郑玄
郑玄,汉朝人。郑玄拜马融为师学习算学,三年没有见到师父马融的面。马融只是让他的一个学得较好的学生教郑玄而已。一次,马融计算浑天算的不符合,问他的弟子们,没有一个能算出来的。有个弟子说郑玄能算。马融立即将郑玄召来让他计算,一转眼的工夫就算出来了,大家都既感到吃惊又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学成后辞别老师回归故里时,马融心里忌恨郑玄。郑玄也怀疑有人追赶他。于是坐在一座桥的下面,将穿着木屐的脚放在水面上。马融果然用“式”这种卜具推算出他离去的方位,带领人去追杀郑玄。看见郑玄后,对跟他一起来追杀郑玄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依靠着木(按:木屐代木。此处说法,要在土下水上,既是棺木。),这回他必定得死。于是不杀郑玄,转身离去。郑玄方免一死。
凤雏庞统
庞统初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刘备得荆州,拜军师中郎将。后从刘备入蜀,统建议迅速进兵成都,备采纳。
天下奇才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诸葛亮三岁丧母,五岁丧父,由叔叔诸葛玄抚养。诸葛玄被袁术任为豫章太守,诸葛亮随叔叔到任,后又随之上投奔刘表。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汉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受司马徽、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的“隆中对”,被拜为军师。刘备赞赏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此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 两地,与曹、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曹丕废汉称帝,建立魏国。诸葛亮劝说刘备称帝,蜀汉建立,他任丞相。刘备“白帝城托孤”,他是顾命大臣。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主理政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诸葛亮曾五次出兵伐魏,争夺中原。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建兴十二年,与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懿相持于渭南,因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的军中,享年53岁,尊其遗嘱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相传诸葛亮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只箭,又制作"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诸葛亮集》和看风水的《相宅经》。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孔明洁身
身为主上最为得力的辅佐,诸葛亮把自己身居次位的位置摆得很清楚。他极尽忠诚地完成为人臣子应尽的职分,所有的功劳都归主上所有。纵使自己才识过人,也从未凌驾于君主之上。而刘备也视其为至为信任的股肱之臣,对他备极尊重。这种君臣间的知遇之交,可谓旷世少有。章武三年春,先主刘备病情加重,他下诏把诸葛亮召回成都,对他交代了后事。刘备说:「丞相您的德能才略,高于曹丕十倍都不止,您必然能够兴复汉统、安定国 家。皇子的才德并不足以持国,他继位后,劳烦丞相您来辅佐他。如果他能够体念我们蜀汉的天下,是多么来之不易,还肯争气的话,您就对他多加教导。倘若他不 肯振作,朕授予您废除他的权力,到时候蜀汉的朝政,就由您来亲自统领操持。」诸葛亮听到这些话,泣不成声地说:「臣常念皇上浩浩恩典,常思效法古来圣贤忠诚的志节。只要臣还活着一天,就一定会竭心尽力一心地效命、报效于朝廷,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下诏诲勉他的儿子说:「国家大事无论大小,一定都要向丞相求教。丞相对我蜀汉天下的忠诚,是皇天后土所共知晓的。你要把他当成是自己的父亲一样,来尊崇和孝敬。」
后主即位之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后来又兼任益州官,大大小小的政务都由诸葛亮来决断。为表明自己对朝廷忠诚不二的志节,以及始终位居臣位的态度,诸 葛亮曾经对后主恳切地说:「为臣的家里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四十五顷的薄田。家人靠这些来生活,已经是绰绰有余。至于臣出兵在外随身的衣食用品,靠着朝廷的俸禄就足够了,臣并不需要另外去筹措营生的产业,不需要为家里添加任何的财产。希望有一天当臣过世之时,全家上下都不会留下任何多余的衣食财物,而辜负了朝廷的深恩,与陛下的厚爱。」诸葛亮过世后,人们发现他的家里果然是如此。
诸葛亮统帅军队赏罚分明,他法令严明、言出必信,而又非常体恤将士的劳苦,深得士兵们的拥护,使他们都愿意为国家出生入死,甚至慷慨捐躯。他出战在外无论是进与退都很有法度,用兵的时候,进退如风。出兵时军威赫赫、气度俨然。在历史上,人们称他带兵「出入如宾」,纵使是在他国,也像是行走在自己的国土上,从未曾劳扰百姓。所以蜀国的军队出行,当地百姓也不会惊恐忧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遗嘱,让后人把他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中。墓地不用太大,容得下一口棺材就够了,也不要用任何的物品来陪葬。诸葛亮过世之后,每逢年节人们都会自发地去祭拜他。百姓就像祭拜自己的祖先一样,对他追思与缅怀。蜀汉的国政得以奠立四十多年的基业,无不仰赖诸葛亮忠心耿耿的操持。朝廷感念他的德政与功劳,为他建立了祠堂,全国上下都去祭拜于他。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国,来到汉川的时候,也特别来到丞相祠堂去祭拜。他下令所有士卒,不许在丞相的墓旁放牧砍伐。威德的感化,连敌军的首领也由衷地尊敬他。
诸葛亮招亲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隐居在南阳卧龙岗,他住在茅庵里,一边开荒,一边发奋读书。卧龙岗下有位黄员外,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也十分尊敬黄员外的学问;两个人你来我往,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谈谈学问。久而久之,黄员外便有心将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请媒人一说,诸葛亮却没有应承,也不好拒绝,只是搁下来。原来诸葛亮听说黄小姐相貌丑陋,心中不大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