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广西桂平紫荆山一带的瑶族青年男 女逢年过节时喜欢聚集对歌,在对歌中寻觅伴侣。这样的一种唱歌活动他们称之为“歌会”。歌会首先唱“起兴歌”,男青年用歌逗引女青年开口。唱到一定程度 后,便唱“探情歌”,互相探试对方的心意。随着感情交流的不断深入,哪一个姑娘如果看上了哪一个小伙子,她就会将一杯预先准备好了的糖水放在那个小伙子跟前。如果小伙子也看上这一个姑娘的话,他便愉快地端起杯子脖子一仰一饮而尽。喝下糖水以后,这一对有情人便互送秋波,心领神会地双双离开歌会单独活动去 了。当他们离开歌会时,他们都用歌向大家告辞,并祝兄弟姐妹们尽快找到意中之人,大家也还歌祝福他俩早结良缘,事事如意。

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白族婚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剑湖边的白族青年聚会的时间。每年这个时间,姑娘小伙子都会在黄昏时分划着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 米,大家在船头高声歌唱,寻找意中人对唱调子。唱到一定时候,小伙子会将预先准备好的烛灯点燃后放到湖面上,任其随风漂荡。烛灯漂到哪个姑娘的船头,如果 姑娘把灯浇灭,说明姑娘不愿接受小伙子的追求。如果姑娘高高兴兴地接住烛灯,小伙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拢,并跳上姑娘的船,与其对唱“搭桥” 调。接着两人可以通过对歌,一唱一答,进一步发展。

在云南兰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马人,青年男女一般从十六、七岁开始谈情说爱。那马小伙子要是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会千方百计探寻姑娘经常走 的山路。等姑娘出来时,小伙子就躲在岔道口,摘一把树枝,放在岔道正中,头朝着自己要走的方向。当姑娘走近时,小伙子一边向前走,一边不时向后观察姑娘的 行动。

姑娘看到岔道口的树枝和前面的小伙子之后,如果朝树枝的方向走,表示她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如果不朝树枝所指方向走,说明她不接受小伙子。小伙子在前面看着,对姑娘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那马人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们的鞋子,如果他们脚上穿着四鼻子草鞋,说明小伙子已经有意中人了。这四鼻子草鞋,就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那马姑娘从小就学打草鞋,一般送给兄弟姐妹和亲友的都是二鼻子草鞋,只有送给情人的才是四鼻子草鞋。

在大理,白族送订婚礼一定要以六计,比如16、106、266等,据说这时因为白族是六诏(唐朝时大理地区的六个部落)的后裔,祖先每年送给大唐的礼品都是六份,大唐回赠礼品也是六份,所以定亲往来礼品也必须是带“六”的。

在洱海东边居住的白族,婚礼保留有较多的古老风俗。结婚这天,新郎带着接亲队伍到女家接新娘,当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新郎会摸出三个蜡丸,一个接一个地向 新娘家门口的石墩上砸去,发出三声巨大的炮响。原来这是他们自制土丨炸丨弹。丨炸丨弹的硝烟未散,小伙子端着装有香烟、酒、茶、糖的大茶盘,向客人一鞠躬,把客人 迎进去。在新郎接了新娘回到自己家后,一进男方家门,新郎新娘就抢着往洞房中跑,看谁先强抢到洞房中的枕头,预示谁就是未来家中当家作主的人。

湖南嘉禾传统“伴嫁”风俗

嘉禾伴嫁分为“伴大嫁”、“伴小嫁”。一般家庭只伴大嫁。“伴大嫁”的形式是:

新娘出嫁前夜,吃过晚饭,全村的姑姑嫂嫂陆续来到新娘家中,新娘家早已备好花生、瓜籽、饴糖和香茶等待姐妹们的到来。姐妹们边吃糖喝茶,边开始唱歌。唱的 歌以“耍歌”(一般的抒情歌曲,主要表现新娘离家的心情、做女儿的幸福、做媳妇的辛酸、离开亲娘的悲伤以及对所嫁郎君的不满或者赞美)为主,间或穿插开主 人玩笑的“射歌”。有些不甚讲究的人家还可能唱“长歌”。“长歌”就是一些叙事歌曲,基本上都是爱情悲剧传说(如“后花来龙三千里”唱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有别的(如原词配曲的“木兰辞”)。但由于多数人相信“唱了长歌命不长”,因而嫁女唱长歌的人家比较少。

歌堂一直唱到下半夜,糖吃得差不多 了,茶也喝得差不多了,伴嫁女们便开始走下灶头,来到堂屋中间,跳起“伴嫁舞”。这些舞蹈都是与伴嫁有关的,如手拿着吃光了的空碟子跳的是“把盏舞”;手持线香跳的是“线香舞”,手举蜡烛跳的是“红烛舞”••••••跳到最后唱“天亮歌”,这时正好东方鱼肚白,姑姑嫂嫂们(必须儿女双全的)收拾起燃剩未灭 的的线香、红蜡烛,用双手捧进新娘陪嫁的红火笼,准备送嫁。新郎家迎亲的花轿这时候也差不多应该来到了。上轿时还得唱上轿歌,新娘哭别母亲。那只红火笼要 新娘的弟弟提着,与送嫁的姑姑嫂嫂们一起,走在花轿的前面,阻挡着花轿,使其不能快走,以示不舍。伴嫁女们送到村外第一个亭子时便可以各自回家了。新娘的 弟弟则一直要把这只红火笼送到新郎家,而且要保持火笼里的火不能熄灭,这叫“传火种”。至此,“伴嫁”才算完。

有钱人家不仅“伴大嫁”,还“伴小嫁”。“伴小嫁”指的是新娘出嫁前第三天晚上开始,连续两天晚上村里的姑姑嫂嫂都来新娘家里“坐歌堂”唱歌,但是只唱到半夜即散。第三天便是雷打不动的“伴大嫁”。嘉禾伴嫁风俗真的很吸引人,热烈、优美、神秘,要结婚的少男少女们,到嘉禾来办喜事如何?

江南婚习之分红喜蛋

在江南结婚要分红喜蛋而且不论亲友或陌生人,都可以向新娘子讨要。孩子不用说,有时老年人也会来凑凑热闹,名堂叫做讨红喜蛋。作为新婚人家当然是笑脸相迎来者不拒。分红喜蛋在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三国时,刘备招亲是东吴都督周瑜用的计谋。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州。不料这一计策早就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识破。诸葛亮设 下了“锦囊妙计”,其中有一条就是“红喜蛋汁”。原来刘备去东吴时,诸葛亮让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延内外,大小官吏和各级将士逢人便送,妇孺皆知。并说这是皇室礼仪,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荣,没分到的还纷纷到刘备住的宾馆去讨。刘备按计行事,一般来客让手下人分,上层人物还亲自 动手分,大造招亲舆论。东吴军民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这样东吴属地都知道公主孙尚香与皇叔刘备即将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 得个好夫人欢天喜地,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从此江南传延下一个婚俗习惯,每逢结婚便分红喜蛋人人都可以讨要。红喜蛋象征着新婚人家龙凤呈祥。

诵唱颂歌的潮州婚俗

从前粤东潮州地区从前新娘出阁的时候,必须举行踏火烟的仪式,然后进行到厅堂又进内房,在这个仪式举行时,须有人在旁诵唱颂歌的习俗,歌词如下:

踏火烟

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

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炯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鸾凤成双得知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绣球抛给吕蒙正”,是一句反映潮州妇女婚恋的俗语。在潮汕大地,以吕蒙正为题材的潮剧有不少:如全套的《彩楼记》、《吕蒙正》,折子戏的《大逼宫》,传统开台吉祥戏《五福连》第四折《京城会》,该折演的是吕蒙正得中状元,接发妻刘翠屏到京城团聚,共享荣华,此折也称《报三元》,寓意于“禄”。潮州民间说唱艺术潮州歌册,也有不少以吕蒙正为题材的,通过潮 剧、潮州歌册等媒体的传播,吕蒙正的故事在潮汕大地可谓家喻户晓。吕蒙正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相国之女刘翠屏抛绣球选婿,选中了吕蒙正这个寒酸书生,并且不顾家人(特别是她的父亲老相国)的反对,和吕蒙正相濡以沫,最终吕蒙正金榜题名,苦尽甘来。

刘姑娘选婿的眼光和标准深受潮汕妇女的钦佩,后来“绣球抛给吕蒙正”成了她们选婿时一句常用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选择丈夫不能只看身家财产,最重要的还是人品和才学。

讨香包是潮汕地区一种婚嫁习俗。潮州香包是一种精致的民间工艺晶,用绸缎金丝银线绣成,内包香料,香气袭人,是姑娘表示爱情的信物。潮州香包历史悠久。 南宋时,端午节已出现模仿粽子形状制作的扎绒棕球。明代以来,潮州就有向新娘讨香包的习俗。姑娘出嫁前都要绣制一批香包,有的送给新郎,有的用以布置新 房,有的留待新婚之夜,派送给亲朋好友来看新娘的小孩。孩子们向新娘索取香包之举称为“讨香包”。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