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五日,宦官们假传何太后懿旨召何进入宫,伏兵杀之,然后紧闭宫门,劫持太后与皇帝,宣布何进谋反伏诛,并假传圣旨将袁绍免职。
袁绍感觉很好笑:你们死到临头,还想免我的职,你们自我感觉不要太好!
八月二十六日,何进部将吴匡、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董卓之弟奉车都尉董旻带兵包围了皇宫,开始诛杀宦官,一日之内,屠二千余人,其中不少可怜人因没长胡子又来不及脱裤子而遭到误杀,但袁绍不管,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有的人死的冤枉,有的人却死的很蹊跷。这个人就是何进的弟弟何苗。屠宫之后,吴匡非说是何苗与宦官合谋害死了何进,然后伙同董旻将何苗及其手下数千人全数歼灭。至此,洛阳禁军群龙无首,何家势力彻底垮台。
八月二十七日,最后几个宦官头子在袁绍、董旻大军的围攻下,带着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逃出了皇宫。事近功成,却百密一疏,袁绍又急又悔,忙派人出城搜寻。宦官们走投无路之下投河而死。几个大臣就领着落难皇帝仓皇回宫,半路却碰上董卓带着三千凉州军先头部队拍马赶至。这下子董卓可得意了:你袁绍虽有诛杀宦官之功,却护驾不利,导致天子流亡在外,功过相抵,等于没有;而我董卓昼夜疾驰三百里救驾,乃匡正社稷的大功臣,还不赶紧给我升官!
袁绍这才发现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忘恩负义,竟想跟袁家争功夺权,这下事情可就麻烦了,好在他仍握有禁军兵权,加上丁原和鲍信也分别带兵赶到了洛阳,袁绍仍然胜券大大地,这老白眼狼董卓不理也罢。
于是,少帝刘辩还宫后,竟置“功臣”董卓于不顾,反提拔了纵火犯丁原为执金吾,其心腹吕布为军司马,而让并州军主管了洛阳城警备。
董卓雄心勃勃而来,却被晾在一旁凉快,心头郁闷之中,却也觉出了几分危险。他手头毕竟只有三千先头部队,其他凉州援兵尚在半路,如果此时袁绍先下手为强,那他可就得兴高采烈而来、傻了吧唧而死了。
不过董卓就是董卓,他从一个小兵仔,南征北战、宦海沉浮三十余载,终于混到天下第一大军阀,其间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什么惊涛骇浪没遇过,什么刀山火海没闯过,就袁绍这么一个官二代小屁孩,跟他斗还嫩了点儿。
董卓明白,在这种群雄毕集洛阳、暗流涌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他最重要的就是显示自己的实力,就算戏唱不到调子上,也要堂堂皇皇摆出谱来,这便是兵法中所谓“造势”。
于是,董卓跟大家玩儿起了魔术大变活人,晚上,他让他的军队秘密出城,第二天早上又大张旗鼓回来,造成凉州援军不断入京的假象。这下大家都被唬住了,看来董卓手下凉州兵不可胜数。袁绍这才开始紧张起来,骑都尉鲍信趁机提议:“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擒也!”
可惜袁绍有雄才、有权谋、也有名望,却偏偏没有气魄,干大事而惜身,这怎么行?结果关键时刻,袁绍畏缩了,他总以为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同时也觉得这样跟自己召来的人大打出手很没面子,便弱弱的拒绝了鲍信的提议。这真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而董卓不要命也不要脸,所以袁绍注定要输,大输特输。军界各大佬见势不妙,纷纷弃袁而去另谋后路:先是鲍信失望透顶,率军返回泰山郡,逃离了洛阳这个是非之地;不久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部竟也了投靠董卓——或许他们早就想好后路,所以才联合董旻将何苗干掉——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董卓兄弟很可能早就计划从内部搞定何进兄弟了,亏得袁绍费尽心思,原来是为人作嫁衣。
董卓兵威既盛,便想再加把力,把丁原并州军也争取过来,这样袁绍就彻底孤立了。不过,丁原刚当上执金吾,正被少帝与袁绍看重,他岂肯站在董卓这一边?就算他肯站在董卓这一边,以其官职与实力,他又岂肯屈居于董卓之下?
而且,丁原胆敢火烧孟津,兵威震洛阳,显然也是个想在乱世中浑水摸鱼的大野心家,他与董卓注定只能是竞争对手,绝无合作可能。
想来想去,董卓觉得最好还是重施故技,用最犯贱的反间计来策反丁原部下,这样就可不费一兵一卒,像搞定何苗那样搞定丁原,岂不妙哉?
于是,董卓把目光投向丁原手下的三大猛将,转了一圈,然后定在吕布的身上,勾魂夺魄,含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