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篇我们要讲的是东汉又一传奇人物、丝路之神班定远。这位仁兄,可谓中国文人从军之典范,而他伟大的军事生涯,亦堪称一部西域传奇探险史诗。虽然哥伦布与麦哲伦发现了西方的新大陆与新世界,但班超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折冲万里、威震中亚、贯通东西、凿空波斯,而以绝世之姿、一手撑天,开启了新西域、新丝路的伟大时代。
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收服西域诸多城邦、威震中亚各大强国的丝路守护神,在四十岁之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知识青年,而在四十岁之后,却“基因突变”,成长为一个政治、军事、外交艺术大师。更重要的是,他投笔从戎那一刻的潇洒身姿,正代表了中国人追求自由、理想与信念的伟大冒险精神,并非西方独有。所以与以往名将不同,这一位世界级大英豪,他的眼界开阔无比,他的精神万古长存,直突破中国局限,载入世界史册,在这一点,无数风流人物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班超西域之功,大于张骞;耿恭守城不降,难于苏武;东汉两百年之对外战争史,仅此二壁也。
【正文】
与中国其他时代不同,汉朝尤其是东汉朝有个特色:世家。
世家,通俗来讲,就是子承父业。比如军人世家,边将世家,外戚世家,商贾世家,儒臣世家,教育世家,史学世家,文学世家,医卜星象世家等等等等……总之老爹干啥儿女们也接着干啥,一代一代传下去,没有特殊原因基本不动摇,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以血统之传承家庭之熏陶,形成集团优势,自可事半功倍,总比半路出家靠谱的多,这便是当时的流行观念与社会风气。东汉青年们,沿着父辈的脚印规规矩矩走下去,干的出色也好平庸也罢,或者喜欢也好厌倦也罢,通常来讲是不会再变更路途的了,一切已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圈子,有如唐僧之紧箍咒,在保护年轻人职业生涯安稳无忧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与突破性。可以想象,一旦谁要挣脱这个圈子,会遭受多么大的困难与社会压力。半路出家,那就是白手起家,孤身开创一个新天地,没有大魄力与大才干谁敢轻易冒险?
于是,东汉时代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世家(指历史贡献方面,非权力地位),名将世家耿氏与史学世家班氏。
耿氏我们前文已多次提及,不用说,从耿况,到耿弇、耿舒,再到耿秉、耿恭……哪一代不是名将辈出,人才济济?这个家族的军人血液可谓根深蒂固,军旅就是他们的人生,战争就是他们的宿命,战死沙场就是他们的荣耀,老死乡野则是他们的耻辱。
而另外一个班氏,则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西汉司马父子的伟大史学世家。从王莽时代的班彪开始,就醉心于史籍之间,欲继承太史公之伟志,续写《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惜天不假年,只作《史记后传》65篇,就病逝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5年)。但是不要紧,所谓世家世家,父死子继,他的长子,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司马迁的伟大史学家班固接过了父亲的“钢枪”,决意在有生之年完成它,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又一史学鸿篇巨著《汉书》。
然而班固写史与司马迁不同,司马迁重在史学论述与人物性格,而班固重在史学考据与史实详密,所以花费的时间尤多,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万一班固到死还没写完这部史学巨著怎么办?那也不要紧,因为班固还有一个弟弟班超,一个妹妹班昭,二人也从小接受父亲班彪严格的家庭教育,可谓饱读诗书。班固早想好了,自己若没写完,那就让弟弟妹妹来继续班氏著史事业。世家写史,好处就在这里。
但是很可惜,班昭年纪尚小不提,被兄长寄予厚望的班超竟不怎么热衷于学问,经史传记倒是读了不少,尤其一本《公羊春秋》,几乎被他翻烂,但就是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作文。班固没辙,只好让他帮自己做些书稿整理与校对的工作,希望他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兴趣、锻炼文笔。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嘛,班氏兄弟终将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班固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