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秉,字伯初,耿弇二弟耿国之子。此人相貌魁伟,博闻强记,精通兵法,尤好将帅之略,时承父荫任谒者仆射一职,负责与少数民族外交礼宾之事,故对北方边患颇有真知灼见。耿秉认为:现在南匈奴已经内附,北匈奴仍在叫板,其状况跟西汉宣帝时非常相似,只是如今西域诸国尚未臣服,而北匈奴还没有大举作乱。这恰恰是我国出兵北伐的好机会!正所谓以战去战,盛王之道也。如今,北匈奴的南呼衍一部正驻牧伊吾(今新疆哈密),控制着敦煌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与食粮补给站,实为我朝之大患。故而提出三步计划。
第一步:集合数万精锐骑兵,闪电出击白山(天山山脉中某高山,因冬夏积雪,故名),全歼南呼衍军队。
第二步:大军马不停蹄,立刻向西攻取伊吾,再移兵西北降服车师,兵临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从而贯通天山北麓,迫使匈奴势力退出西域。
第三步,与以乌孙为首的西域各国互相使节,彻底斩断北匈奴 “右臂”!
这三步走完后,北匈奴“手足尽断”,我军就可以实施“直取其腹心”的后续战略计划了!
很好的战略,可惜,耿秉官儿太小,事情不能他一个人说了算。结果一通商量之后,朝廷对整个军事计划做了画蛇添足的修改,导致整个战略目标的达成竟被拖宕数年。本来一场即可放完的电影,硬被分成上中下集,而且峰回路转,一波三折,这大概就是好事多磨吧!
这个修改版的军事计划为:汉朝大军各族骑兵(包括汉、羌、南匈奴、鲜卑、乌桓)共四万四千人,兵分四路北伐,以分散北匈奴的兵力与注意力,防备其救援白山。
第一路:拜显亲侯窦固为奉车都尉,与副将、骑都尉耿忠(耿弇之子),率主力部队一万二千骑,出击白山,实现耿秉最初之战略计划。
第二路:拜耿秉为驸马都尉,与副将、骑都尉秦彭,率骑兵一万人,进攻北匈奴西部之匈林王部落。
第三路,以骑都尉苗任,与护乌桓校尉文穆,率骑兵一万一千人,进攻北匈奴东部一带。
第四路,以太仆祭肜,与度辽将军吴棠,率骑兵一万一千人,进攻北匈奴中部一带。
看这架势,是不是有点像西汉时对匈奴的第一役龙城之战,整个儿把铁拳出击弄成了撒胡椒面,最多只能给人点教训,却打不中人痛处。果然,永平十六年一仗除了窦固这路攻坚部队稍有收获(斩首千余级,打跑呼衍王,占领西域门户伊吾城,留部分屯田兵,余部凯旋归国);其他三路则毫无所获,北匈奴人避而不战,来去如风,早跑没影了。
从军事上来讲,汉军兴师动众,最后却只让北匈奴之南呼衍部吃了一点儿小亏,实在有点得不偿失,好在窦固尚有些战略眼光,他及时派出一支特殊小分队,出使天山以南的西域诸国,从而引出了东汉王朝又一风华绝代之伟大人物,这就是我们下一章要讲的虎胆英雄班超班定远,此处且卖个关子,先不详提。
所以,兵事虽不顺利,但从政治上来讲,东汉帝国还是恢复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其占据伊吾,又阻断了北匈奴与西域诸国之间重要孔道。总体来说,形势还是一片大好的,汉明帝仍表示满意。
当然北匈奴也不甘示弱,不久便对云中郡发动了报复性反击,欲图牵制汉廷,使其无暇西顾,却被云中太守廉范一通狠揍,丢下千余具尸体后灰溜溜逃跑了。
明帝闻讯,冷笑无言,看来,北匈奴问题还是早点解决为好,迟了又多生祸端。
于是,次年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十一月,明帝,继续耿秉之前提出的战略计划,以奉车都尉窦固为主将,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为副将,率精锐骑兵一万四千人,出敦煌郡昆仑塞(甘肃安西县附近),欲清剿北匈奴在天山的残余兵团,并剪除其布置在西域的爪牙——车师国。
在这一支军团中,我们的主人公耿恭终于出现了,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加入堂弟耿秉的军队,却成为了骑都尉刘张部下一名中级军官(司马),这或许是为了避嫌,又或许是想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一世功名,相信班超的巨大成功也一定狠狠刺激了他的雄心壮志。这一仗,正是他证明自己实力的大好机会。该死的北匈奴人,未来的东汉战神来了,准备受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