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壮志如云,留守西域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东汉帝国对其老对手北匈奴终于到了忍耐的极限。于是,在主战派将领耿秉的振臂高呼下,二月,明帝决定部署四路大军,全面出击,打响了北伐北匈奴第一枪。
注意,这个北匈奴,并非西汉时北匈奴,西汉时北匈奴,已被陈汤给灭了,如今的北匈奴,乃是西汉时南匈奴的一部分。
原来,自王莽之乱后,匈奴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宣布独立,从此勾结叛乱者卢芳、以及鲜卑、乌桓等北方少数民族,频繁扰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在刘秀适时采取外交手段,对其采取分化孤立之政策,取得神效,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沿边匈奴八大部落约五万部众由于长期接受汉化,受不了这种没有“汉援”的清苦日子,与匈奴总部的矛盾日益加大,竟而拥立日逐王栾鞮比(呼韩邪之孙)为单于,号称南匈奴,宣布与北匈奴彻底决裂,遣使向刘秀称臣,光荣成为中国的附属国,不久,鲜卑与乌桓的首领也亲自入朝进贡,宣布效忠东汉。刘秀不费吹灰之力拓地千里。
这样就好了,南匈奴、乌桓、鲜卑都成了东汉的小弟,为东汉保卫北塞,北匈奴虽屡屡南下侵扰,但每来一次就被仨小弟痛扁一次,实际已不能再对中国形成较大威胁。
然而,匈奴毕竟是草原大族,虽经连年战乱与分裂,其至公元90年前后竟还有人口近140万,胜兵六七万,可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仍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敌人。
事实上,早在光武帝末期,北匈奴就利用东汉朝廷内地初定无暇西顾之机,以威逼利诱、分化离间之手段基本控制了西域诸国,对其征收重税,奴役其民,从而实力大增。这便是西域第一次脱离东汉朝的控制,史称“一绝”。(总共“三通三绝”。)
北匈奴欺软怕硬,专挑软柿子捏,着实可恶,但西域地方太远,刘秀又是个不爱管闲事儿的主,所以也就暂任其为非作歹,待后人有机会再发兵替天行道为民除害不迟。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第七年(公元64年),北匈奴之势犹盛,数扰边郡,又得寸进尺,遣使要求汉朝开放边市,恢复通商。此时明帝也志在发展国内经济民生,不欲多开边衅,于是又一次隐忍答应下来。
次年汉明帝永平八年,时任越骑司马的外交武官郑众奉命出使北匈奴,却被北匈奴单于强迫下跪,郑众拔刀相向,誓死不肯屈膝,这才保得汉使尊严安全归国。
是年秋,北匈奴终于撕破面具,倾巢而出,大举寇犯边郡, 焚烧城邑,杀掠甚众, 以至河西城门昼闭。
北匈奴的强硬军事外交手段,与东汉朝廷的隐忍退让,终于使得南匈奴惶恐异常,竟打算勾结北匈奴叛变,万幸阴谋被郑众及时识破压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中国重设度辽将军一职,秩比两千石,屯兵五原郡,负责对南匈奴进行军事监护,并切断其与北匈奴之间联系。
其实在这个时侯,以东汉之国力已足够支撑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来好好教训一下嚣张的北匈奴人。但汉明帝迟迟没有动手,就是为了省钱做一件造福天下千秋万代的大工程——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刘庄征调民夫数十万,耗资百亿,修筑了一条绵延千里的黄河堤防。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丰功伟绩,因为它竟确保了黄河两岸民众近千年不受水害。从此黄河堤岸再次决口,已至唐代;黄河再次改道,已至北宋。
以两千年前的科技水平,这种工程质量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会铭记这项伟大水利工程的总策划人汉明帝刘庄,以及总设计师朝鲜乐浪人王景。
永平十三年四月,黄河堤防及疏浚工程正式竣工。明帝自我感觉甚好,如此大事轻松搞定,这说明东汉的国力至少已恢复到了王莽之前水平。他相信自己应该可以腾出手来,在有生之年解决这该死的北匈奴问题了。
明帝既有志于北伐,现在就缺一个摇旗鼓动的人了。也巧,马上就有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跳了出来,开始接连不断的上书请求北伐。这个年轻人,自然就是我们本篇开头说的耿秉。
同志们,耿家将的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