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刘秀该为马援平反了吧,奇怪并没有。马援之子仍然不得嗣封爵位,马援葬后亦无朝廷一言赠恤明文。齿冷至此,究其原因,不过又是刘秀帝王权术在作祟罢了。
原来,马援死后,马家失势,地位一落千丈,屡为京师权贵所侵侮。他的小女儿本已许配窦家,此时也被迫辞去婚约。愤懑之下,马家便想碰碰运气,将她送进宫去,服侍诸王,或有出头之日。刘秀对马援本已歉疚,同时又想在洛阳权贵之间求得势力平衡,于是心生一计,决定培植马家为新外戚!结果,马小姑娘入选太子宫成为侍妾。这位马小姑娘可不得了,不仅遗传了父亲优良基因,长的方口、美发,非常之漂亮;同时又继承了父亲的道德品质,为人孝顺婉静,聪敏好学,文化水平极高(能颂《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所以时来运转、很得太子刘庄宠爱。事情已然内定,所以马援也就别忙着平反了,一切尽在不言中,拖下去吧!
说到底,马援的冤情不过是洛阳各大政治集团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吧!而马家的失势与得势,也尽缘自于此。
十余年后,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位为汉明帝;又过数年,至永平三年(公元60年),马小姑娘被太后阴丽华亲点为明德皇后。这下马援总该平反了吧,还是没有。当时,明帝为纪念东汉中兴功臣,而以宣帝麒麟阁故事,在南宫云台画上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奇怪的是,这二十八将中连马援的副将刘隆、马武之辈都赫然在列,却偏偏没有马援的名字。这下连皇弟东平王刘苍都觉得说不过去了,于是问明帝:“伏波将军功劳甚大,何故不画图像?”明帝笑而不答。
原因嘛很简单,不过还是抑制外戚的帝王权术老套路罢了。
在刘秀父子看来:外戚就该夹起尾巴做人,不能让他们太威风。选个已失势的马氏家族为外戚,其深意正在于此。
至少历明帝一朝,马氏外戚都没有得到重用,而由于马援的缘故,他们也都显得还算本分。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纠结了刘秀一辈子的东西:谶纬。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纠结了刘秀一辈子的东西:谶纬。
原来,“云台二十八将”本是附会强华所谓“赤伏符”的,即“四七之际火为主”,所以在列者必须是辅助刘秀在鄗县登基时的功臣。而马援乃之后归汉,自然不能列入。此谶纬之术,玄妙不可言,所以刘庄笑而不答。范晔《后汉书》说刘庄这是避亲示公,明显史家春秋笔法。
这样又过了十几年,刘庄去世,其子章帝刘炟即位,这才开始为马太后家平反,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成侯,以谥法曰:“危身奉上曰忠,安民立政曰成”;不久,马援的二儿子马防也得到重用,而立平羌大功,得拜车骑将军,银印青绶,位比三公;其余数子也得到封侯。至此,马援的冤屈才彻底昭雪而大白于天下。说到底,还是权力主宰一切。
马援被平反之后,自东汉以降,岭南越人与湘西苗人感念这位不畏艰险、仁厚爱民的好将军,陆续在湖南、海南、两广、甚至越南某些地方都为马援修建祠庙,以为伏波大神,广加崇祀,代代不绝。其中著名者有桂林伏波庙,其祭文言:“遗德不忘,爱留社里,筑庙以祭,人敬其鬼,久而若新,千岁不毁。”还有钦州伏波庙,“马援殿下配有大铜鼓、大铁钟各一,祭祀时呜钟擂鼓,声闻数里。凡过往商渔各船,均遥望拜祭,或泊船登岸瞻仰,所送匾额彩幔等,琳琅满目。”
讲什么化征服为融合,光说没用,要先做到马援由人到神、且“所过遍布伏波庙”这种地步才算。
再过数百年,至宋神宗元丰六年,宋政府为激励忠义,追封屈原为忠洁侯、马援为忠显王;徽宗宣和年间又加谥号“佑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再加“灵济”,称“佑顺灵济忠显王”。至此,马援从民间神祗,又上升为官方偶像与民族英雄,为千秋万世所敬仰崇拜。直至明代,中央政府更以马援“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酋,能掉大患”而将其纳入官方正统祀典,赋予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从此在中国,若不是熟读史书的饱学之士,未必知道吴汉耿弇等云台二十八将,但论起伏波老将军马援,那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名气比光武帝还大。
这正是:千载伏波庙犹在,汉朝何处有云台?将粉诸君休感伤,薏苡明珠又何奈。
吴汉是中国军人的耻辱,马援是中国军人的军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三.神箭震天山——大汉军魂与耿恭的救赎
【档案】
姓名:耿恭,字伯宗
生卒:不详
性别:男
祖籍: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
家庭出身:将门世家(耿弇三弟耿广之子)
学历:家族军事教育
著作:《平戎议》三卷
武器:汉家神箭
经典战役:坚守疏勒
战功:气震单于,匈奴远避
特技:神箭、飞泉、推诚
特长:制毒,挖井
性格:慷慨多大略,神一般的意志力与忍耐力
兄弟:范羌,石修,张封
仇人:马防
粉丝:郑众
最爱的女人:老妈
座右铭:不抛弃,不放弃
经历:孤儿——军司马——戊校尉——骑都尉——长水校尉
结局:郁郁而卒于家
【古人云】
当时中郎将、东汉著名外交家郑众:“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当时大司徒、东汉名臣鲍昱:“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
范晔《后汉书》:“余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以为当疏高爵,宥十世。”
唐玄宗赞郭虔瓘:“岂耿恭、班超,独高前史;将廉颇、李牧,与朕同时。眷言茂勋,是所嘉叹。”
明末宰相叶向高:“但用兵之道,贵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
蔡东藩:“耿恭以孤军屯万里外,两却匈奴,始以药矢吓虏,具征谋略,继以拜井得泉,更见精诚,守边如恭,何需长城为哉?”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班超和耿恭这些对手面前,匈奴算是碰到了他们的好老师。”
【前言】
耿恭,这是一个被拯救者,也是一个拯救者。与之发生关系的是东汉军队。
因为,东汉军队拯救了他的生命,他拯救了东汉军队的灵魂。
因为,他的坚强,他的节义,超越古今中外,振聋发聩,唤醒天下,大声宣布了大汉民族之不可战胜,因而彻底击垮了北匈奴的战斗精神,使他们对前途丧失希望,最终绝望西迁。
如果说刘秀中兴了大汉帝国,那么耿恭就中兴了大汉雄风!
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校尉,手下只有几百人,是本书名将中官职最小的一个。
虽然,他与同时代的班超相比,功绩似有不如,名气也似有不如。在中国,如果不是熟悉汉代历史的人,恐怕听都没听说过他。
但是,我要告诉诸位,他在我心目中的历史地位,超越了他的堂伯父耿弇,超越了李陵苏武,甚至超越了马援和李广,至少可与班超平起平坐。
如果不是刘秀、耿恭、班超三人,东汉历史无聊透顶!
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看法,面对耿恭的伟大,就连《后汉书》作者范晔,也在本应平实而客观的史简中,大费笔墨深情无比的赞叹说:“我初读《汉书》,被苏武在冰封穷海之地茹毛饮雪,不为大汉羞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披阅耿恭坚守疏勒之事,却不觉长叹流涕、泪如雨下。嗟哉!正义重于生命,竟然到了这种境界!从前曹刿在柯地盟会时劫持齐桓公,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大申赵国之威,两人不过是在短时间内逞其英豪,与耿恭身处百死之地而坚持数载的精神差之远矣。我认为两汉朝廷应当赐予苏武、耿恭两人高官显爵,并给他们后嗣十代人大赦的权利。”
历史有时也是不公平的,苏武倒是流芳千古了,耿恭却默默无闻、郁郁而卒、被人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