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休整几日后,汉军进占剧县,发现张步残部已退保平寿(今山东潍坊西南,属北海郡),于是趁胜追击,兵临平寿城下。
与此同时,原梁帝刘永的残部苏茂一万多兵马被张步招来平寿,却发现张步已穷途末路,不由大为抱怨:“以南阳兵精,延岑善战,而耿弇走之。大王奈何就攻其营?既呼茂,不能待邪?”
大错已铸,再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张步只得默默无语两行泪,垂头道:“惭愧惭愧,无可言者。”两人愁眉相对,苦脸相觑,日夜唏嘘,总之束手无策。
刘秀心知这两人的苦处,便各派一名使者,告诉他们一条活路。
不过,这条活路只有一条,两个人只有一条。也就是说,只有一人能活,另一人必须死。
这条活路就是:能相斩降者,封为列侯。
只要杀了对方,不仅能活,还能封为列侯,得享富贵。
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张步和苏茂必须做出选择: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是选择利,还是选择义。
最终,张步选择了前者。他先下手为强,派人刺杀了苏茂,然后带着他的头,背着刀斧,光着膀子,来到耿弇营地门前投降谢罪。
苏茂原为朱鲔手下大将,后朱鲔投降,他便也跟着投降了刘秀,可不久又杀淮阳太守潘蹇而叛降刘永。如此反复之人,就连张步也是不敢跟他合作的,与其提心吊胆的共患难,不如痛快杀之以独富贵。总之不好意思了,我走我的阳光道,你过你的奈何桥吧!
于是,耿弇派人把张步押送至刘秀处。刘秀言而有信,封张步为安丘侯,命其与家眷在洛阳居住。然而张步也不甘寂寞,竟在建武八年偷偷逃回临淄,欲纠集旧部作乱,入海为贼,事未成,便为琅琊太守陈俊追斩。
至此,燕齐全定,耿弇功成身退。据《后汉书》载,耿弇决策河北,定计南阳,收集燕卒,克拔齐疆,其数年征战之间,共平郡四十六,拔城三百,未尝一挫。
耿弇的一生,无疑是光辉的一生,进取的一生,有志者事竟成的一生。古之名将,不过如此。
兵法有言:“若夫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於天下!此曰通才。可以为大将军矣。”少年名将耿弇,武勇多谋、运策无穷,当可在东汉开国名将中排名前三,与冯岑之辈等高。
此外,耿氏之子孙,在东汉一朝也世代为将。其弟耿舒、耿国,其侄耿秉、耿夔、耿恭,皆为一时名将,对战匈奴立功无数。历数东汉两百年,这一家子总共培养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这样一个超级名将世家,绝不比北宋的杨家将差,其详情后文还会多有提及。范晔说三代为将,道家所忌,名将世家到后来一般都没好下场;然而耿家N代名将,却世世代代功勋卓著而善始善终。因为他们以暴制暴、以杀止杀,却从不妄戮一人,这才是保家卫国的正义力量!
18.得陇望蜀,头须一白
刘秀回到洛阳后,不及月余,即建武六年正月,江淮一带又传来捷报,言吴汉诸将已全灭董宪、李宪等残余割据势力。也就是说,经过五年多的苦战,刘秀终于平定了除陇蜀外大半个中国,占有天下四分之三,只差临门一脚,就可开创太平,完成统一大业了。
然而就这临门一脚,刘秀竟踢了足足七年之久,这显然不是汉军真正军事实力之体现。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尽快完成统一,才能保证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与强大。否则诸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迟早要生大祸。比如曹魏迟迟无法统一天下,结果政权被武人首领司马氏篡夺;而宋也未能彻底统一,又担心将领拥兵自重,杯酒释兵权,故而宋不武。
可是东汉的统一进程,却屡屡违背此原则,老将战事一拖再拖。汉高祖刘邦五年就搞定了天下,刘秀却花了足足十三年,为什么呢?
因为多年征战,刘秀已经厌倦了,他觉得现在国家当务之急,应致力于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治愈战争带给人们的创痛。为苍生计,他宁愿放缓统一天下的进程,哪怕牺牲功业,牺牲荣耀,在所不惜。刘秀深信,战争不是一个好东西,如果时间可以改变人心,如果诚意可以感动天下,如果能用政治手段与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他绝不想动用武力。
一个开国之君与名将帝王,却讨厌战争,憎恨流血,反对好大喜功,坚持战抚并用。我只能说,光武帝刘秀,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却最讨厌打仗的异类皇帝,真是当时百姓的福气。
于是,面对天下最后两个大军阀——割据陇地的西州大将军隗嚣,以及称雄蜀汉的蜀帝公孙述,刘秀表示:“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刘秀原创成语之四“置之度外”)令诸将返回洛阳休养,他想试试外交手段,和平解决西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