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一件事,汉朝大军在康居一路畅行无阻,他怀疑已有康居人背叛自己当了汉军的内应。

第二件事,郅支发现汉朝军队中多有西域人,看来西域诸国也都参战了。看来天下虽大,但皆在汉威辐射之下,他现在是四面楚歌,无处可逃。

第三件事,郅支从甘、陈责备匈奴使臣的话中听出了汉军的最大弱点,那就是长途跋涉,人马疲惫,粮草将尽,不能持久。

这三件事归结起来,便让郅支改变了想法:与其逃出去被人追杀,不如坚守自固。毕竟汉军远道而来,所带粮草肯定有限,只要自己坚守城池,拖到汉军粮尽,他们必然退兵。说到底郅支还是舍不得自己耗时两年筑成的华丽城堡,以及城内多年辛苦抢掠、勒索来的财宝家当。何况他也厌倦了亡命天涯的奔波与辛苦,在康居近十年的安居生活,已让他有了家的感觉,家的温暖与惬意。这不仅是他的想法,也是所有西匈奴“高级公民”的心声。

读史至此,小生不禁又为郅支感到有些悲哀。他此生最大的错误,大概就是建了这座郅支城吧,游牧民族从来擅攻不擅守,也根本没必要守,因为马背就是他们的家。但现在有了这座城堡的羁绊与牵挂,他们就从“来去如风的草原苍狼”,变成了“犹豫彷徨的可怜虫”,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5. 收功单于旃,天兵破犬戎

陈汤妙计已成,便不愿再跟郅支耽搁废话了,于是第二天,汉朝大军逼近郅支城,在都赖河畔距城堡三里处安营布阵。三里,这是一个缓冲区,目的是先察敌情,后发制人。于是陈汤与甘延寿携手登上一个小土坡,极目远望,但见这是一座三重城,内城是土城,外城则是由两层木墙构筑的加强防御工事。城楼上一眼望去,尽是五色旌旗,临风招展,另外还有兵士数百人一律顶盔贯甲,排列城头;城下则有数百骑士往来飞驰,然后城门两边也有百余名的奇怪的步兵,布成了一个奇怪的阵式,一边喊话一边操演。同时城上的守军也很热闹,他们兴高采烈的朝汉军招着手,用生硬的汉话大喊:“斗来!斗来!”

然而汉军并没有去“斗来”,我们前面就说过,陈汤在战术上是一个持重的指挥官,甘延寿更是一个战略战术都讲求稳重之人。如今匈奴军守备严密,阵法奇怪,在尚未摸清楚其中门道之前,最好还是不要贸然攻击,不如先扎稳阵脚,以不变应万变。

在城下往来驰骤的匈奴骑兵见汉军不敢“斗来”,便呼啸着朝汉营疾速冲来。然而汉军早有戒备,所有强弩早已拉满外指,严阵以待。匈奴骑兵冲到近前一看妈呀这么多阴森森的铁箭头,吓得掉头就跑。看来这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这下汉军可以“斗来”了,于是所有弓弩兵出营,缓步向前推进,并放出了第一轮飞箭,匈奴骑兵只顾逃命不敢还击,在丢下数十具尸体后竟又一溜烟撤回了城中。而城门口的那些奇怪步兵却还不怕死,刷刷刷踏着整齐的步子就往前冲。

趁着这个间隙,让我们与陈汤甘延寿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这支奇怪的步兵队伍与他们的奇怪阵型。

在《汉书》的记载中,关于这支奇怪步兵只有一句话:“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

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引起了后人读史者的无限猜测,遐思,乃至意淫。

因为,从任何史书的记载来看,匈奴人向来都是使用轻骑兵作战,从来没有使用过步兵,而且这支步兵还结成了规整的阵型,这不是他们的作风。显然,这些步兵不是匈奴人。

那么这些步兵不是匈奴人,会是什么人呢?于是就有些善于联想的历史学者从“鱼鳞阵”三个字着手,推测他们是罗马人。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前,汉朝与罗马,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就在中亚这片草原上有过交锋的记录,这无异于一个石破天惊(当然也极其荒谬)的发现。

所谓鱼鳞阵,阵如其名,即队形一层一层如鱼鳞状密集排列,这种密不透风的乌龟阵,的确像是罗马步兵的特色,但光这一点就说他们来自遥远的罗马,恐怕武断。

然而这些历史学者们并不罢休,他们很快就在今天甘肃永昌找到了一座骊轩城,中国古籍曾称罗马为“黎靬”,与“骊轩”音近,所以据此断定,这座骊轩城,就是陈汤在攻破郅支后,汉朝安置这些罗马战俘的地方。然后又有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古罗马人的遗物与墓葬,还发现了不少碧眼金发的古罗马人的后裔,并有照片为证,等等。反正是一通炒作,后来又有很多作家们也掺和了进来,又是写小说,又是编电视剧本,甚至中央台还拍了个纪录片叫《消失的军团》,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下子可热闹了,永昌县里顿时大兴土木,建起大量古罗马建筑,据说还有一些长相欧化的永昌人竟穿上了戏装一样的古罗马战士服,组织起古罗马军团到各地去表演,村民们甚至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就是欧洲人,正准备回意大利寻根呢!

不过很可惜,这些历史学者们并没有把史书读透,《汉书》的后文明确记载,陈汤将郅支城的所有战俘都赠给了西域诸王为奴,并没有将他安置在汉朝境内。而且根据汉简的记载,这座所谓的骊轩城,其实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之前就已经作为一个地名存在,说它跟郅支之战有关,未免太过牵强。

然后这些历史学者的另一个假猜,也十分搞笑。原来在公元前54年,“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叙利亚总督克拉苏(也就是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的那个人)曾率领军队远征安息(Parthia,即帕提亚帝国,当时领有全部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为西亚大国),却在卡雷战役中被安息王佛拉特四世打得全军覆没,其中一万多名罗马战俘,大概就有人当了郅支的雇佣军吧。

果然很搞笑,陈汤攻打郅支发生在公元前36年,距离卡雷战役近二十年,这些罗马兵就算活着,而且还逃到了康居,那么他们至少也有四十岁。以古代人的寿命,四十岁已经是老人家了,郅支还要他们干嘛?这显然又是意淫。甚至还有些人说这些罗马兵是克拉苏的儿子率部突围到康居的,但很可惜,根据古罗马史料,小克拉苏部作为先锋,在卡雷战役中是死的最早的。

最近兰州大学的DNA研究发现,今天甘肃永昌那些所谓金发碧眼的村民,其实与西域诸国一样都是印欧人种,并非什么南欧来的,这个长达数十年的历史学者与各种媒体的集体意淫,终于不攻自破。

所以现在事实很清楚了,所谓骊轩城,也就是河西的中亚移民所建的城罢了;那些古罗马遗物,当是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贸易得来;没啥好大惊小怪。至于骊轩,应为亚历山大之转音,当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曾远征中亚,在中亚建了很多亚历山大城,这座骊轩城,应是移民们怀念故乡所取,其实匈奴与西域的部落中也有叫犁汗的,意思想必也差不多。而这个所谓的鱼鳞阵,或许真是从罗马传到安息再传到康居,再由郅支借用的,但这些步兵绝非罗马人,意淫也要有一个度。

好吧,如果这个鱼鳞阵确实是罗马方阵,那么当时陈汤所看到的,应该是这样一副情景。

匈奴百余步兵分为若干排,前排皆持长方形的巨大盾板,第二排皆持标枪,第三又持盾牌,第四排又持标枪,一层一层,密不透风,有如乌龟,举着乌龟壳,高喊口号,缓缓前行。到达作战位置以后,便以龟壳为掩护,第二排投射标枪后,立即散开,后一排再投标枪,等标枪全部投完,正好接近敌人,这时便立即转入纯粹步兵作战,以双刃短剑贴身攻击。

罗马方阵在步兵之中,的确是极强的阵型,但如果碰上汉朝军队,结局只有一个——死。

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江湖闲乐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第3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