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无力使用军事手段解决郅支问题的情况下,汉政府只有再次使出外交手段,来对付日益骄横的郅支单于。于是在这数年间,汉元帝一共三次派出使臣去往康居,要求郅支交出大汉英雄使臣谷吉的遗体。
用脚趾甲想也知道,郅支在杀掉谷吉后大举西迁,自己的百姓都一路死了数万,狼狈至此,哪里会有可能把谷吉的遗体保存到现在。很显然,汉使此举只不过是在借用谷吉一事来逼迫郅支认罪服软,只要对方说两句好话赔两句不是,给汉朝找回颜面来那也就可以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汉政府向西匈奴政府提出了严重的外交抗议,要求西匈奴政府对杀害汉朝大使一事做出合理的解释与郑重的道歉,否则不排除使用经济制裁或武力手段来解决两国的外交争端问题。
可是没想到,郅支竟一眼就看出了汉朝的真实意图,因而连番困辱汉使,拒不接受汉元帝的诏书,并通过西域都护韩宣向汉朝传话说:“居困厄,愿归计强汉,再遣子入侍。”完全是一幅政治无赖的嘴脸。
郅支的骄横态度,在长安掀起轩然大波,也彻底惹恼了我们的一代愤青名将陈汤。陈汤生于汉朝最强盛的昭宣时代,自懂事以来就从未见祖国受过如此大辱,他的功名心与爱国心已化作一腔热血,在体内奔腾激荡、滚沸欲炸,终于决意豪赌一把,就去西域这个天下乱源之所在,为国家,也为自己,求取无上的光辉与荣耀,开创一片新天地。
——既然对郅支交涉无效,那就只有打了!
在郅支杀害汉使谷吉八年后,也就是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韩宣因老病退休回国,经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许广汉之侄,元帝之舅)举荐,原辽东太守甘延寿勇武非凡,可接替西域都护之职。同时让多次请求外派的郎官陈汤做他的副手(副校尉),随同前往。陈汤的“西漂”之路继续向西。
副校尉,这显然是个武职,陈汤这叫做改换跑道,投笔从戎。
古语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儁佚异,汝异多奇士。凡是儒法名臣,如李斯、贾谊、晁错、公孙弘、朱买臣等,多是函谷关以东人,而纯粹的武将,如白起、王翦、李广、苏建、傅介子、公孙贺、上官桀,以及上篇之赵充国等,则多是函谷关以西人。陈汤生于山东兖州,又好文通经,本是名相之才,却偏偏为名教所不容,既然如此,那么他也只能朝名将方向发展了,这正是: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莫若万里觅封侯,高唱战歌西从军。
西从军,净胡尘,誓扫胡虏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蛮夷万邦同沐大汉风!
4.翻空绝域,宝刀啸不停
甘延寿字君况,是北地郡郁郅县人(今甘肃庆阳),也属于“关西出将”的范畴,此人从小精擅骑射,且政治面貌清白(良家子),所以少年时就入选羽林骑,后来也跟赵充国一样升迁为郎,不过赵充国的郎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而甘延寿的郎则是比武比出来的。据说甘延寿力大无穷,能将六斤重的石头扔出二十八米远,跟投石机有的一拼(汉书注张晏引《范蠡兵法》),而今男子铅球世界纪录则为15斤的铁球投出23米远。此外他的轻功也非常高超,曾经一跃跳上羽林军营里的亭楼。光这两项功夫,甘延寿就冠绝天下,名动公卿,被称为羽林军第一高手。后来在一次手博(一种拳技之武戏,《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辑有《手搏》六篇)比武大赛中,甘延寿又一次以东方不败的骄人战绩,得到汉元帝的赞赏,不久又奉诏出使乌孙,表现出色,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在职期间数平乌桓之乱,颇有战功。
毫无疑问,甘延寿是个纯粹的武将,此次汉元帝让他来出任西域都护,显然军事意味浓厚:万一郅支吃了雄心豹子胆,大举进犯我西域汉军,有关西名将甘延寿坐镇,汉朝也可稍稍放心。
本文已多次提到西域都护,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也是时候好好解释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