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汤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既是悲伤又是忧虑,百转千回,彷徨失措。在这个青涩与成熟的拐角,在这个悲喜人生的十字路口,陈汤彻底迷失了方向。
他悲的是,老父穷了一辈子,眼看就要享着儿子的老福,最终却等不及就死了,你说这不是命运是什么?
他忧的是,老父啥时候死不好,偏偏要在他等待升迁的时候死,这岂不是在拉他后腿么?他这要是回去奔丧守孝,一来一回好几年的,冤枉钱花海了不说,再回到长安谁还能记得他?那么这一切都还得重新来过,冤枉不冤枉?
于是,陈汤在纠结了一番后,最终决定:眼前升官机会难得,他不能放弃,他不能回去。
大家看陈汤像不像战国时的吴起,只不过吴起是母死不奔丧,陈汤则是父死不奔丧。两个人在儒家正统的眼里,都是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的不孝之子。
所以陈汤错了,大错特错。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社会,一个不孝之人,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才能再大也不行。
于是很快就有司隶上奏,说陈汤不奔父丧,不孝,无修行,当下狱论罪。
所谓司隶,或称司隶校尉,秩两千石,武帝时为抓捕巫蛊而设,领一千二百刑徒兵,后罢去兵权,称司隶,但仍为中央高级持节(钦差)监察官,负责汉朝官员的纪检工作。
结果,陈汤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了代价,前途没了不说,还被关进监狱。连带着推荐他的张勃也倒了大霉,朝廷说他举荐不实,罚他两百户封邑。张勃是个万户侯,两百户对他来说其实不算什么,但问题是陈汤把他名声给搞臭了。没多久,张勃郁闷而死,皇帝赐其谥号为“缪侯”,翻译成今文,就是“犯错侯”的意思,竟连死了都没个好名声。
看来“不孝”在汉朝真的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陈汤落得如此地步,估计不是人人喊打,恐怕也是人人白眼了。而身背这么大一个污点,陈汤以后恐怕很难再翻身了。我想他自己这时,也一定后悔死了,完全赔了夫人又折兵嘛!
陈汤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月,被监狱管教们好一通思想改造,最后由于认罪态度好,悔罪意识强,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又适逢大赦,朝廷便将他放了出来。
同时正是在这一年(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为汉宣中兴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大儒臣、也是当时唯一在世的麒麟阁功臣萧望之,遭元帝内朝大太监中书令(皇帝机要秘书)石显陷害而死。
每及末世,必有妖孽,秦朝时是赵高,西汉时是石显。
萧望之死后,儒臣派畏惧石显的权势,便开始与宦官派妥协。当时除刘向、京房等少数忠良外,其他儒臣如谏大夫贡禹、博士(国家幕僚,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匡衡、太傅韦元成、太子少傅张谭等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操守,攀附石显,阿谀曲从,打击异己,欺君罔上。
这些儒臣们虽然有负于其饱读之圣贤书,但他们也是很无奈的。基本上在石显专权期间,朝中凡曾言其短者,都被他以各种借口除掉。对于这个死太监的这些作法,元帝不但不加追究,反而前后赏赐了他总计有一亿多钱,比当年武帝赏赐卫霍还多,真是咄咄怪事。
石显专权与萧望之之死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西汉朝有骨气的文人就越来越少了,只剩下一堆不顶用的小人儒,朝政遂彻底为宦官与外戚把持。当年汉宣帝苦心建立起来的良好吏治系统毁于一旦。
社会是黑暗的,官场是危险的,然而人心的欲望,是无止尽的。陈汤出狱后,对自己的前途竟丝毫没有感到气馁,仍是一个劲的跑官求官。冷遇也罢,白眼也罢,反正锲而不舍,越挫越勇,执着的简直有点可怕。
不久,终于又有个贵人欣赏陈汤的才华,将他推荐到汉元帝身边为郎。但可惜的是,陈汤此后十余年竟一直通不过朝廷里由光禄勋主持的郎官考核,所以也就一直没办法再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