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天生我材必有用
好吧,大戏开场了,这个人登上舞台,自我介绍。
姓名,陈汤。性别,男。年龄,十八。籍贯,山东兖州……
且慢,此人身为本戏主角,初次登台,怎么穿着如此破烂,而且面黄肌瘦,跟个盲流一般,这也太影响我们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了吧!
没办法,据史书记载,陈汤少年时代就是这么一副糟糕形象。关键是他起点太低,没能摊上个好爹妈,一出生就是赤贫困难户,虽然读书勤奋,学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奈何家境贫困,穷的揭不开锅,只好走上街头,靠乞讨与借贷糊口。据说当时乡里对他的评价是没有节操,属于那种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的人物,州县中的士大夫们都很瞧不起他。
我们看这个人是不是很像楚汉时的韩信。不过人家韩信还有把宝剑,属于落魄贵族,没饭吃也就是到朋友家蹭蹭饭,总没有沦落到街头乞讨的地步,最后实在饿到不行也只是去河边钓钓鱼而已,始终也没有向陌生人摇尾乞怜。可我们的陈汤仁兄显然比韩信还要穷困,还要没品。就这样一个落魄穷书生,在无科举,也无群雄逐鹿的太平盛世,怎么可能出人头地呢?何况西汉的官民比例低达1比7000(唐朝巅峰时也就1比3000,我国现在是1比198),无异于万里挑一,这就是轮到谁也轮不到他陈汤啊!
然而陈汤偏偏不信邪,州县人看不起他,他就跑到天子脚下的长安去。他坚信,长安城地方大贵人多,机会也一定多,凭着自己冠绝天下的才能与学识,混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
于是,陈汤变卖了部分家当,又找朋友借了笔钱,筹足路费,怀抱着满腔的热情与希望,来到了他梦中的长安,开始了他的“西漂”生涯。
然而,理想是伟大的,现实是残酷的。陈汤在长安四处跑官,差点把腿跑断,最后也只混到了一个“太官献食丞”的芝麻小吏。所谓太官,即少府或水衡都尉手下的属员,主管皇帝饮食,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御膳房总管。而太官献食丞,则再是太官手下的属员,估计也就是在宫廷上菜的服务员而已,最多是个小小供应科长,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结果,陈汤在宫廷当服务员一当就是好几年。御膳很美味,但他只能闻;天下贵人很多,但他连个话都搭不上;而且干活一不小心,还要被上司责骂。生活,就像一匹被开膛破肚的马,它依然狂奔,它总要继续,但这种痛苦不堪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啊!
于是陈汤狠下心来,把所有工资全部花在了买好衣服包装自己,以及请客交游上,四处讨好权贵,吹牛拍马拉关系。他就不信了,天下贵人这么多,难道就找不到一个欣赏自己的?
我们说一个人穷不要紧,但一定要穷的有志气。而陈汤对此做到了一半,他穷的有志气,可惜没节气。大概也正是因为青年时代实在穷怕了吧,所以他发达之后就拼命捞钱,给天下穷二代官员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
青春期血脉相连的痛,敏感的伤口随心而脉动,当少年终于踉踉着被拖曳进成人的世界而一去不回,我听见血肉撕裂的声音。谁经历过残酷的青春,谁才能真正理解陈汤。
好在,这个世界从不缺乏慧眼。数年后,在宣帝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也就是南匈奴投降、赵充国功画麒麟阁的那一年,终于有个贵人看上了陈汤的卓越才学。这个贵人叫张勃,是前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孙子,此时刚继承了富平侯的爵位,封邑一万三千六百四十户,正宗的朝廷顶级新贵。搭上这条线,陈汤的前途便终于有了盼头。
但陈汤还是必须等,因为汉朝平民阶层的选官主要靠朝廷公卿与地方州郡察举,其中有种很重要的察举制度叫“举茂材”,一般数年一次,或者是在新帝即位急需人才时举行。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初七,宣帝刘询病逝于未央宫二十六日,皇太子刘奭(音是)即位,是为汉元帝。次年初元元年三月,元帝以太子妃王政君为皇后,并封其老父王禁为阳平候。
伟大的汉宣中兴,落幕了。
刘奭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尤其在书法、音乐方面颇有天赋,不仅能吹奏几乎所有乐器,而且还是个出色的作曲家,放到现在也完全可以去做个超女评审;更难得的是他精通儒家经义,颇具大师风范,是个学者型的领导干部,如果以普通贵族标准衡量,刘奭可称出类拔萃。但很可惜,他生在皇家,是个皇帝,而且是个善良仁弱、优柔寡断、迂腐好儒的皇帝。
悲剧啊……
所以宣帝刘询尝言:“乱我家者,太子也!”只是念及与其母许皇后旧剑情深,所以最终没有改换太子,也就最终没有改换帝国的国运。
儒家是个好东西,但外儒内法才是封建王朝的基石。不论是以所谓法家原则为基础的极权政府,或是对儒家伦理观念的不切实际的依赖,都不足以单独地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对此武帝与宣帝都是明白人,换句话说就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什么实用便用什么,可惜元帝刘奭偏偏是个读书人兼艺术家,读书人追求的是修身养性,艺术家追求的是温柔浪漫,两者相加,所以必然脱离实际,以至奉信经义、不知变通、寡谋少断、空谈误国。据说在刘奭创办的长安太学里,聚集了上千的太学生,这些国家储备干部研读的不是百家学术,而只有儒家经义,每人一入学就要先选一经,所谓“皓首穷经求富贵”,这辈子就折腾在一部经里面了,非常容易读傻人。就像大思想家王夫之说的:“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
小生始终认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还是应该百家争鸣为好,一家独大容易使人们的思维保守、僵化、顽固,乃至歪曲、偏离、甚而违背了上古先贤们伟大思想的本意,陷入一潭死水,不可自拔。正如西方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
看来,巫蛊之乱的为祸之巨,引发的强烈而深远的反战情绪,以及汉代“独尊儒术”的过度发展,竟让儒家经义从此完全的掌握了中国的话语权,这恐怕是武帝事先远没有想到的,他本来只是想利用儒家,最后却被儒家给利用了。
基本上元帝一朝,是儒臣、外戚与宦官三足鼎立,共同辅佐皇帝、主持朝政的时代,而正是他们之间的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以及皇帝的过分柔弱与放权,使得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下层的信任与支持,最终便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另外,请大家留意元帝这个皇后王政君,她是西汉一朝除吕雉外对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女人。因为,西汉王朝的掘墓人王莽,正是王政君的侄子。
2.声名尽毁苦妄求
于是,陈汤的机会来了。
汉元帝即位后,因朝中急需人才,下诏要群臣列侯荐名儒、茂材以备谏臣。前将军萧望之和光禄大夫周堪两位辅政大臣因而向皇帝推荐了不少人才,这其中就包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战国策》、《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文史巨著的编纂者,一个真正的牛人,儒林巨擘刘向。
富平侯张勃见大臣们推贤荐能的活动搞得风生水起,且颇得皇帝赞赏;自己便也想去凑个热闹得个表扬,遂向朝廷推荐陈汤做了茂材,说这个年轻人很有本事,在宫里跑腿打杂实在可惜。
就这样,陈汤一夜之间成了国家重点青年储备干部,前途一片光明。他欣喜若狂,满怀期望,等待皇帝重用他给他官儿做。
然而所谓好事多磨,乐极生悲,就在“组织考察期”这个关键时刻,陈汤老家忽然传来噩耗,说他的老父不堪贫病,竟在前不久去世了。要他赶紧回去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