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秋,负隅顽抗的羌人首领犹非、杨玉等人的头颅被归降羌人传送长安,剩下的四千多羌军,也全部投降。宣帝刘询闻信大喜,于是对归顺的羌人首领大加封赏,有的封王,有的封侯,有的封君,皆大欢喜,真正的皆大欢喜。
至此,西羌叛乱被赵充国彻底解决,以后西汉一代虽有小乱,但皆不足为患了。至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四年),西羌各部首领自愿献上鲜水一带土地,设为西海郡,汉朝迁进汉民,纳入帝国版图。青海从此也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经典著作《战争论》中提到: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象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
劳塞维茨显然只懂军事,不懂政治,差赵充国远矣!纯战争论,非王道也!
羌定之后,赵充国等人又提议,不如在金城郡西南的汉军屯田区,即今青海湟源、乐都间的湟水流域地新设金城属国,以接纳归附的羌人,使之与汉朝军民杂居,并再派护羌校尉,对归义羌人进行集中管控。
刘询当然同意,并随即下诏,要五府共推护羌校尉人选。
所谓五府,即当时汉朝政府最高五大军政机构。分别为:丞相府、御史大夫府、车骑将军府、前将军府、以及后将军府。
前四府很快推选出了他们中意的人选,这个人就是辛武贤的小弟,辛汤。
奇怪,赵充国怎么没跟大家一起商量呢?原来,赵充国的旧病又复发了,他卧床不起,当然无法参加讨论。
结果,赵充国缺席,宣帝刘询便直接任命辛汤为护羌校尉,同时将符节也交给了他,命他立刻准备启程。
不过,赵充国毕竟是功勋卓著的老国宝,也是朝廷中最熟悉西羌情形的人。所以事后,宣帝又派了个人到病床边通知一下赵充国,这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表表尊重,其他四府都同意了,赵充国没有理由提出异议。就算提出异议,那也是少数服从多数,不顶用。
哪知赵充国一听到辛汤二字,顿时从床上跳了下来,强撑病体,伏案疾书,上书坚决反对。
赵充国说,护羌校尉的首要职责是通过羁縻羌人,抚绥羌人,培养羌人的信赖和好感,以维持西北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可辛汤经常酗酒,而且一喝醉就喜欢闹事,这种品性怎可让他来抚蛮夷。完了赵充国又自己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辛汤的哥哥辛临众。
辛临众去年曾为校尉,随赵充国一同平羌,后又受宣帝之命拊循众羌,效果甚著。赵充国对他的行事作风非常满意。
刘询一看连赵充国生病了都不肯安生,这说明老赵真急了。得,那就让辛临众去护羌吧!反正辛汤和他是亲兄弟,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谁去还不是一样!
辛汤无奈,只得把符节转交给哥哥辛临众。辛临众见自己夺了小弟的官位,心中怪不好意思的,但皇命难违,无奈也只得领兵出发。
可惜赵充国错了,他错就错在他低估了辛家三兄弟的感情。这也没办法,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赵充国的高尚觉悟,人辛家三兄弟就珍惜兄弟感情更胜国家。这辛临众一到金城令居,就越想越不对劲,觉得赵充国老跟自己兄弟过不去,咱不能受他摆布。于是不久就上了一道奏书,说自己病了,不堪西北苦寒,要求病退,并强烈要求让辛汤接替自己。
结果没办法,宣帝最后还是让辛汤做了护羌校尉。辛汤到任后,果然经常酗酒发疯,对羌人动辄打骂,羌人失望透顶,后来竟又造反了。朝廷不得不再次派兵将其平定。
不得不佩服赵充国,老姜神算,每言必中,看人那叫一个准。
此时,身在酒泉落寞驻防的辛武贤闻信,一声长叹。从头到尾,他们老辛家都被赵充国死死压着,压的气都喘不过来,这可真是憋屈透了。这老家伙,都老成这样了,怎么还不去死呢?
不久,长安又传来消息,说赵充国的病好了,且每天依旧上朝言事,看来还远没有要死的迹象。
辛武贤歇斯底里的死命揉搓着山羊胡子想:这老家伙还真能活,而且还越活越精神的来气人。这怎么办,怎样才能搞死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