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谈笑间,强虏望风归附
宣帝终于同意赵充国的屯田战略,朝中大臣对此也基本达成了一致,然而纷争并没有就此完全平息,因为还有两个不和谐的声音一直在朝堂中回响,其声音之大,让宣帝不得不对平羌战略再次做出调整。
这两个声音,正是来自那两个刚被提拔的主战派将领,强弩将军许延寿和破羌将军辛武贤。
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好不容易争得杀敌立功的机会,赵充国三道屯田奏,又将他们的美梦破灭,换做谁心里也会不痛快。
强弩将军还好说,毕竟他军资尚浅,且为人平实,也不是个太霸道的外戚。可号称破羌将军的那位武贤兄,却一个羌人没破,岂不自觉惭愧?
所以他们坚持要打,而且天天喊打,一刻都不肯安生。
刘询很头疼。一边是忠心为国的国宝级老将军,一边是情义深重的老婆娘家叔叔、和作战积极的少壮派将领,手心手背都是肉,两边都不好得罪。帮理不帮亲吧,对自己说不过去;帮亲不帮理吧,对天下说不过去。
怎么办?
那也只好两边都迁就了。赵充国要屯田招降,就让他去屯田招降。许、辛要杀敌立功,就他们去杀敌立功。另外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也跟着去打,让他也可以多立功好提拔。双方一体照顾,这叫做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各擅胜场,两全其美。
宣帝不是在和稀泥,而是在搞平衡。权术的关键就在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何况,这样还可以防止羌人万一不识相,跑去攻打赵充国的屯田基地。
果然,这一剿一抚,羌人彻底崩溃了。
强弩将军许延寿率军方至,四千余羌军不战而降。
破羌将军辛武贤对降者不感兴趣,他专杀顽抗,一气竟斩首两千余级。
赵卬则两手并用,招降了千余人,斩首了千余人,战功却也不小。
此外还有五千多羌军,他们打不过许、辛等人,却跑到赵充国的屯田基地来投降了。
好一个赵充国,种种田,修修桥,做做思想教育工作,谈笑间,强虏望风归附。
没办法,谁叫老赵军纪好、讲信用,这叫人心所向。
结果,一兵未出,光种田没打仗的赵充国,竟然战功最高。
不动而显震慑,不战而扬威武。这,便是屯田除经济效益外,最大的高明之处。
辛武贤气死了,他心里不平衡啊,哪有不打仗也能立大功的,这也太没天理了。于是他还想再打,再斩个三五千好超过赵充国,可惜这时宣帝的诏书已至,要大家罢兵回朝,只留赵充国继续屯田招降。
辛武贤大急,便也想学赵充国上书抗命试试,但又想了想觉得自己一没赵充国的威望高,二没赵充国的文笔好,无奈只得作罢,心想反正咱也杀了两千多羌虏,这功劳也不小了,皇帝的封赏一定大大地。
大军还朝后,赵充国继续屯田青海,安定西北,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于是高原变江南,西边无旷土,岁省度支无算。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0年)春五月,赵充国按期完成了平羌任务。先前作乱的五万多羌军,至此已投降了三万一千二百人,扣去被汉军斩杀的七千六百人,以及前后淹死饿死的五六千人,剩下负隅顽抗的羌军不过四千,归义的罕羌首领靡忘见状便自告奋勇去将他们搞定,根本不必劳烦汉军大驾。于是赵充国上书宣帝,请求班师。(人虽班师,军屯未罢,且已形成制度,由金城农都尉负责。)
羌人总共不过五万多军队,其实换做汉朝其他名将,将其顺利平定也并无困难之处。但只有赵充国,能花这么少的钱,死这么少的人,将事情处理的如此漂亮,这么和谐。明代王夫之尝言:“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正因为赵充国以古稀高龄的孜孜努力,使得西汉一朝的羌乱极少发生,且规模比之东汉简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老将军是实实在在的掌握了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他的边境屯田警备方法,从此也成为了中国的军事传统,并一直传承到了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黑龙江军垦农场。明太祖朱元璋说:“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赵充国始屯金城,而储蓄充实,汶享其利,后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废,英之是谋,可谓尽心。””明代思想家李贽也说:“屯田,乃千古之策。”
于是赵充国振旅而还。临行时,羌人依依不舍,他们都把老将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赵充国抚须大笑:“诸君不必挂念老夫,老夫还朝后,必请天子遣一良吏为护羌校尉,但依前策,待诸君如故。吾年老矣,诸君当思后来者。”
就这样,赵充国挥手告别羌人,领兵而归,长安在望,忽有一老友名浩星赐者前来相迎。二人久别重逢,自然欢喜,赵充国乃设宴招待,酒至半酣,浩星赐似欲言又止,赵充国乃屏去从人,问其究竟,浩星赐言道:“将军大功告成,立此不世之勋,朝廷必有嘉奖。然朝上大臣,均说由强弩破羌二将,出击诸羌,斩获甚多,羌乃败亡。惟二三识者,早知羌人势穷,不战可服。今将军班师入觐,宜归功于二将,说是非愚臣所及。如此,将军计未失也。”
看看,这浩星赐多通为官之道:把功劳全都让给主战派皇帝亲信,一则可表谦恭,二则可表皇帝用人英明。皇帝一开心么,赵充国当然可安保富贵,荣宠无尽。多好多和谐啊,这叫皆大欢喜。否则的话,这叫自招君忌臣妒,以失明哲保身之计,危矣!
其实赵充国为官数十载,这些个道理他能不懂吗?但他偏不愿这么做,因为这是原则问题,原则问题不能通融,也不能和谐。
赵充国道:“吾年既老,爵位已极,岂可因避嫌于一时之功,而欺明主哉!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世之法。老臣不以余命一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一旦猝死,谁当复为明主言之者?”
赵充国老的快死了,爵位也到了顶点,封无所封,他没啥好夸功的,何况将军功高盖主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但是,辛武贤的军事战略明明是错误的,错误的东西怎么能助长呢?如果现在把功劳都推给他,让皇帝给他加官进爵,那么后世必将如此效法。这对国家岂不是大大的隐患?所以赵充国坚决不能这么做。
浩星赐见赵充国明知危险,竟仍死不悔改,自找倒霉,不由又疾声劝道:“将军虽不惜余命,岂不惜子嗣之前程、乃至安危乎?”
然而赵充国却长笑一声道:“充国父子无功德,然深受汉恩,而位列将,爵通侯,常愿肝脑涂地。今若一报于国家,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虽蒙斧钺汤镬、父子死别,诚甘乐之也。愿公勿复再言!”
有人身陷险境,是因为不自知,而赵充国明知奇险,却甘堕其中。傻子,这是个真正的大傻子,浩星赐乃连声长叹,告辞离去。
结果,在赵充国的坚持下,辛武贤最终没能加官进爵,反被宣帝罢了破羌将军之位,打发回酒泉继续当太守,他的封侯美梦至此完全破灭。同时许延寿、赵卬等人也没有得到提升。至于赵充国,他更是赏无可赏,仍当他的后将军,并兼任宫廷卫尉。
于是,仇怨在辛武贤的心中一点一点长大,扭曲着向上疯窜,找到机会就要喷薄而出:你个老不死的赵充国,分给我一点功劳会死啊!你等着瞧,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有的人以己任为天下,这就是境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