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解释一下,赵充国之所以要把骑兵撤回去,那是因为马这种高级牲畜太能吃了,特别是汉军养的不吃草只吃小米的优良战马(粟马),它一个月吃的粮食,够人吃一整年。另据陈直教授以居延汉简资料推算:马匹日食粟二斗,一月须食六斛(180公斤)。且步兵二十五人中,又须有二人为骑士管理鞍装。可见骑兵耗费之巨大。据赵充国计算,如果罢去骑兵,汉军月用粮谷可由近二十万斛减少到两万七千余斛,即一年就可节省了六千余万公斤军粮,天文数字!
我们常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意用兵制胜,当以粮为先。如今赵充国的屯田之法,罢去骑兵,而由1万屯卒开垦羌人故田及公田2干余顷,每人得分田二十亩,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正是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的终极大绝招,后世兵家对其都推崇备至。
然而,事与愿违,关键时刻,皇帝下令进兵的诏书到了。
赵充国看完圣旨,二话不说,开始起草上书,欲反对进兵。这死老头,他又准备抗诏了。
一个臣子,却成天抗旨,这无论如何也不是常态,搞不好就得掉脑袋的,前朝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了,哪一个不是前车之鉴?谁又能保证自己重蹈覆辙一定不会车毁人亡?可赵充国不怕,他一个时日无多的糟老头,难道还会怕死么?
老子不怕,但儿子怕。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以中郎将领军出征,正是上阵父子兵,岂能让老爹身处危险而不思挽救?不过赵充国向来教子严厉,赵卬从小对父亲十分敬畏,所以不敢当面去说,于是悄悄跑到赵充国幕府中找到“营军司马”(掌军纪之官),要他去当中间人帮自己游说赵充国说:“诚令兵出,丧军亡将而倾国家,将军守之可也。然其不过利与弊而已,无损大碍,又何足争?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来责将军,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
所谓绣衣使者,乃汉武自创,大概就相当于明朝时候的锦衣卫吧!知道武帝时太子刘据是怎么死的么?他就是被绣衣使者江充搞死的。赵充国他在皇帝面前再牛,他能有当年的太子刘据牛?
赵充国听了这话,不但还不害怕,反而一声长叹道:“汝安得出此不忠之言也!本用吾言,羌虏得至是邪!今若出兵,相持日久,四夷卒有动摇,虽有智者,无以为计,岂独羌戎一处,为足忧哉?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
还是那句话,赵充国坚决不打无把握之仗。兵法有云:“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战不必胜,不苟接刃也;攻不必取,不苟劳众也。故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后以威德之并行,则可不战而自破也!”况且汉朝并非只有西羌一个敌人,匈奴那是死敌自不必说,还有反复无常的乌桓、氐族,个个也都不是善茬。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汉朝若发动决战,难保不会把局部战役整成全面战争,那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赵充国再次上了一道奏书,向“明主”刘询进忠言,阐明自己的屯田战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详细账目表(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充国果然是搞过多年财务工作的,不仅仗打的有水平,账也算的十分精细,同时还精通各种农业、水利、交通、边防等工程的规划与营筑,这家伙太有才了。
刘询看了赵充国的《屯田制羌疏》,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拿不定主意,于是又下了一道诏书,询问赵充国道:“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言语仍是非常严厉。
赵充国也明白,这等军国大计,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定策的,他必须将道理讲明白将通透,讲的皇帝和满朝公卿全都心服口服才行。于是,他又接连上了两道奏书,进一步阐述他的屯田战略,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洋洋洒洒数千言,一口气提出屯田十二条好处,以及整个时间表和任务书,极言先零精兵,不过七八千人,且分散饥冻,灭亡在即,我军屯田内有无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又据高处有瞭望之利,战事一年之内当可结束,最迟到明年春天,羌乱必定。
赵充国的这篇千古雄文《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小生还是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搜来读,照我看它不仅是古代奏章的经典之作,且对我们写现代公文都大有裨益。说实话,当今天下之公文,大多内容空洞套话连篇,实在让人听了打瞌睡。
当然,赵充国奏书写的再好,再利害分明,再能打动人心,最后还是得靠皇帝拍板。万幸刘询还真是个好皇帝,其实要做个好皇帝也不是那么难:第一用人不疑,不要动不动就砍人脑袋;再有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善于运用集体智慧,不要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所以赵充国前后上了三道屯田奏,刘询也就一连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朝议。当然认识真理也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赞同赵充国的人不过十分之三;等到第二次上书,赞成者就有了一半;待最后一次,十人之中竟有了八人赞成。刘询便下诏责问那些刚开始不赞同的人,大家全跪下来磕头认错,对赵充国表示服气。就连先前最大的反对派、丞相魏相也说:“臣等愚昧,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策,其言常是,臣保其计可必用也。”宣帝闻言大悦,下诏令赵充国依计行事,并嘱咐他要多进饭食,小心用兵,保重病体,注意休息。
事实证明,赵充国的奏书经得起群臣拷问、受得住历史敲打,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毛泽东在看到《汉书》这段记载时,也佩服的在书眉上批注了六个字:“说服力强之效。”
耐心讲解,循循善诱,赵充国如果不当将军,也该是个很好的老师。
另外一边,赵充国接到诏书,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于是开始着手部署“青海生产建设兵团”,让大家放下刀枪,拿起农具,开垦荒田,凿井挖渠,伐木筑塞,修缮亭驿,与投降羌人同生产共劳动,并修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从而大大加快及提高了青海地区的交通发展与农业生产水平。生生将这万余汉军士卒,又从征服者,转化成了建设者。
以最小的杀伤,换取最好的战争结局,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士卒。而所谓同甘共苦、爱兵如子,不过表面功夫罢了!要做一名受人爱戴的军事指挥官,不仅要关心将士们的生活,更加要珍惜他们的生命,甚至敌人的生命。
其实蛮夷也是普通人,只不过因为生存环境太过艰苦太过恶劣,为了活下去,所以才在他们的人性中掺杂了狼性与侵夺性。只要帮助他们教化他们,让他们仓廪足而知礼义,以文明人的方式生活,灰太狼也是可以变成喜羊羊的。
于是一时间,整个河湟谷地,炊烟袅袅,恬静祥和,牛羊遍野,鸡犬相闻,原本这世上最冷酷最惨烈的战场,竟然生机勃勃,杀气全无,柔情似水,诗意盎然。
醉里挑灯看田,梦回铸剑为犁,八百里阡陌纵横,五十村落塞外耕,沙场秋收兵。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战士放牧,武夫耕田,不啻超隐隐于战场。
现在知道赵充国为什么不招待见了吧,比起扬尘万里踏破匈奴的卫霍等人,赵充国却是千方百计的搞啥屯田招安,他这哪里打的是仗,他打的是寂寞啊!
可我却很欣赏这样的赵充国。卫霍等人固然拉风,但他们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千里万里,唯留胡之空壳。成就他们千秋功业的,不仅是大汉扬威史,同时也是匈奴的血泪史。只有赵充国,他的功业是由汗水与感恩凝就,少了几分热血,却多了几分温暖,乃至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与卫霍,同样伟大。
孙子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国之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