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位赵充国将军,在历史上很有名,在当代却极少人知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小生也困惑了很久。直到我写完卫霍,心中的思路才渐渐清晰起来,而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赵充国奉行的是一种与项白霍李等超级名将截然相反的战略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能避免的战争,赵充国尽量不打。没有必胜把握的战争,赵充国坚决不干。他的座右铭是:“兵势,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他的作战方针则是“全师保胜”,却非“深入多杀”。更夸张的是,赵充国不仅珍惜己方士卒的生命,甚至对敌方士兵的生命,也是能收服就收服,能不杀就不杀,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气息。在如今诸多热血愤青的眼中,他自然一点儿都不拉风,简直是太无趣了。
如此看来,赵充国似乎没有位列名将的资格,一个不热衷于战争,不渴望于杀敌的将军,又怎么能称做名将呢?
然而一些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牛人却不这么认为,从曹操到诸葛亮,从司马懿到邓艾,从羊祐到郭子仪,从朱元璋到左宗棠,甚至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都对赵充国的军事思想,尤其是他的军屯战略思想推崇倍至;进而将其引为巩固边防的基本国策贯彻始终。看来,赵充国这个人并不简单,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名将,而且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国防战略家,甚至战争经济学家。赵充国,社稷之金城,军国之瑰宝也。
所以小生的观点是:乱世,或者是开拓进取的时代,需要项白霍李这样的铁血军人;治世,或者是和平发展时期,需要周亚夫、赵充国这样的持重军人。卫霍开拓边疆,充国建设边疆,不同时代军人的职责不同,如果大家把军人简单的理解为杀人机器,那就太侮辱军人这个神圣的职业了。军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是国家的保卫者与守护神,我们各族群众最可爱的人。嘿嘿,我这些话是不是太和谐了些。
和谐就和谐吧,和谐并不是妥协,关键时刻,赵充国将军挺身而出,从不妥协!面对鄙陋不堪的儒臣,面对茫昧邀功的将帅,面对满朝文武的责难,老将军为了国家为了大局,即使含冤受屈,即使顶撞君王,甚至招仇惹怨、晚年丧子,他也同样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大公无私,无怨无悔。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军人,既有勇敢无畏,又有温柔慈悲;既有铮铮铁骨,也有心细如尘。如果现在大家心中还认为他不是名将的话,那么小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战史作者,绝对有义务通过本篇的点滴文字,为赵充国将军招魂,让他从层层史简中复活过来,给予你心灵震撼的声音,听,他来了。
【正文】
1.勇冠三军,大器晚成
赵充国绝对是个大器晚成之人,一路从最低级的骑兵干起,两年服役期满后因政治面貌清白(六郡良家子)得选入羽林骑,正式从义务兵转干为职业军官。而他第一次史书留名,是在公元前99年,这个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略提,当时他被派遣到李广利军中当一名假司马,这四十岁的人了还只是个“副营级”干部,如此起点,在汉代名将中无疑是最低的一个。但正因为他半生均处于军队的中下层,所以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架子,而且也更了解士兵们的疾苦与辛劳,明白要珍惜他们的生命,懂得多为他们考虑,这样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军,就像从民间走来的皇帝那样,大多都是好领导,或者说相对而言是个好领导。
更重要的一点是,赵充国那时在生死边缘走了一趟。当大军被围,危在旦夕,全营上下束手无策,赵充国勇敢的站了出来,带领百余名敢死队,居先陷阵,拼死突围,负伤二十余处,差点就为国捐躯当了烈士。我们知道,一个人若是经历了生死,他的人生观一定会有极大的转变,至于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完全看个人。
赵充国无疑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他浴火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