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苏武拭泪道:“少卿之心,武岂能不知?然你我或许还有再见之日,少卿不必伤怀。”
李陵明白苏武的意思,如今汉匈之间关系已大为好转,苏武可回去,李陵当然也有可能回去,这事儿并不难办。如今在汉朝执政的霍光、上官桀都是他俩的好朋友。
然而李陵却悲哀的摇摇头,狠狠灌了自己几碗酒,遂酩酊大醉,持剑起舞,歌道:
径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这是一首楚辞风味的经典汉代悲歌,其情真,其意切,堪称千古绝唱,看来李陵不仅军事能力卓越,其文采亦不可小觑;小生不才,试将其翻成为现代诗,方便大家赏读:
我远行万里
踏过居延
踏过茫茫大漠
为天子率兵奋击匈奴
箭射完最后一支
路走到最后一步
终无奈
金戈铁马尽摧折
将士百战成枯骨
我也身败名裂
再回首
白发老母
临年被戮
娇妻幼子
可怜物故
旧园梦魂
难收水覆
家破人亡
穷途末路
罪徒纵有万般报国之心
哪里还有归宿?
歌毕,李陵椎心泣血,老泪阑干。苏武亦陪之垂泪。此时的离别,没有长亭古道,也没有杨柳依依,只有塞外扬沙和无边的苍莽。这才是壮士的离别,情深义重,而又无半点矫揉造作。
按照古人的习惯,李陵唱,苏武应和,但《汉书》记载至此,却戛然而止,让人不免怅惘。故后人所辑之《李陵集》中,便增加了二十余首李陵苏武送别诗,但有后世学者考证这些诗皆是伪作,应作于东汉末年,理由是西汉时中国不可能出现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西汉成帝时已有少量明确记载的成熟五言诗出现,所以李陵苏武率先自创五言体诗,那也是极有可能的。这里我们且选其中两首作为苏李之临行赠别吧!诗虽可能作伪,其情则绝不能伪,即便是假冒,那假冒者也必是李苏二人百年后的知音。大家且看:
李陵诗曰:“陟彼南山隅,送子淇水阳;尔行西南游,我独东北翔。辕马顾悲鸣,五步一彷徨;双凫相背飞,相远日已长。远望云中路,相见来圭璋;万里遥相思,何益心独伤;随时爱景耀,愿言莫相忘。”
苏武诗曰:“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馀哀。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俱远飞呀俱远飞,诗虽好,却不过是苏武一个美好的期许罢了,李陵怎么可能做到?他已是断翅之雁,再也无力南飞了!
想当年李陵劝苏武,今日又是苏武劝李陵,这两个固执的人互相劝来劝去,又有何用?
所以,永别了子卿,此去万里,人绝路殊。李陵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苏武无奈,只得怆然南去,他回到汉朝后,受到民族英雄般的热烈欢迎,官拜典属国,赐钱二百万,田宅若干,同时在全国掀起了一阵学习苏武义士伟大爱国精神的热潮,后又化作一首著名的爱国歌曲,相信你我小时候音乐课一定唱过:
“苏武流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痛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总不亏。宁教匈奴惊心破胆共服汉德威。”
两千年过去了,多少英雄的伟业已经被风吹散,惟有一个牧羊人的歌声永留人间,只不过在这歌声的背后,同时还伴随着一个汉奸无声的哭泣。这个汉奸,才是古今天下最孤独的旅人,包括他的子孙,包括他的灵魂,都将永远在那片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流浪,不知何时才能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