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彻为这场世纪大戏组织了二十余万大军,救不救李陵还真不是关键,关键还是要打场大胜仗,要知道汉军已经很久没打胜仗了。
然而,众将又让汉武帝失望了。
李广利十三万汉军主力,以及路博德万余接应部队,总计十五万大军,与单于十万胡骑大战于余吾水(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之土拉河)南岸十余日,不胜而归。
此战,匈奴采用的仍是当年赵信之以逸待劳战略,这战略对付鼎盛时期的卫霍汉军当然力有不殆,但对付李广利之流还是绰绰有余的。其实李广利的军事能力也不算特别差,不然刘彻也不会一直用他,只是此人品行恶劣,威望又不足,所以才老打不了胜仗。
而韩说三万步兵由于机动性差,又非匈奴打击之重点,故根本没有碰上交战的机会。
公孙敖的近五万大军与匈奴左贤王狐鹿姑倒是打了一仗,但同样无功而返,并且还损失了大量士卒。营救李陵的行动当然更是无从说起了。观众们都很失望,失望之余,也感觉很疑惑,历史从这里开始变得迷雾重重。
首先是数路大将中,只有公孙敖被下狱了,罪名是“亡士多”,罪当斩首。
然后公孙敖在狱中上了一道奏书,开始胡乱拉李陵为自己辩解,言:“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公孙敖说自己得到匈奴俘虏的可靠情报,李陵不仅是真投降,而且还帮忙匈奴单于训练胡兵来对付汉军,所以臣一无所获。
这样一来,此次汉军作战失利就很好解释了,原来是李陵帮忙匈奴训练胡兵,造成胡兵战斗力大增,所以大家才没打胜仗。
这样委过于人的诡辩依照汉律当然是不足够为公孙敖免罪的,但奇怪的是这时史书竟然记载公孙敖后来越狱了,律法森严的汉狱竟然会让一个重罪死刑犯逃掉,且在民间一匿就是五六年而不能捕获,后来又因巫蛊大案轻易的被人掀出来处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隐秘被掩盖了,我们无从而知。
我们只知道,公孙敖此人不仅运气不行,才干不行,胆子也小,品德也差,只有越狱功夫还不错,但这样的人当初又怎么就能拼死救出卫青,还成了卫青的知交好友呢?
这些个疑点现在已经彻底没答案了,我们只能揣测,公孙敖身上必挟有重大阴谋,其中暗潮汹涌,不可捉摸。——难道汉武帝与公孙敖于此事早有默契,后又逢政治斗争日益激烈,所以怕公孙敖泄密才将其灭口?
我们再说汉武帝看了公孙敖的奏书后,立刻震怒了——李陵的五千荆楚勇士战斗力之强悍天下皆知,如果他替匈奴练兵,这就意味着匈奴军队必将在战术素养以及军事装备上大幅提升,以后这仗还怎么打!
汉匈两军本来各擅胜场,各有优势,但如果汉军对比于匈奴的那部分优势,因为李陵死心塌地的卖国求荣而全失去了,那对汉朝来说将多么可怕!
太史公无言了,陇西李氏也无言了,征战的光辉已变成千古的骂名,他们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不过,从太史公后来的《报任安书》一文看,太史公始终还是没有怀疑过李陵的忠贞,这是一个真正的独立思想者。
随即武帝下令,将李陵一家大小满门抄斩。上到李陵寡居的老母,下至他的妻子儿女,一个个被拉到了菜市场上,但见屠刀飞舞,一群老弱妇孺倒在了血泊之中。
围观的群众都在指指点点窃窃私语:看,这些就是汉奸的家属,呸!死不足惜!
李广的儿媳、李当户的未亡人、李陵的老母仰面望天,双目流泪道:“我教子不善,致有今日也!妾死而无颜见李氏列祖列宗!”说罢,引颈就戮。
消息传到陇西,这一带的士大夫也皆以有此乡党为耻。当时姓李的人,以及但凡跟李家有点儿关系的人简直都不敢出门,他们在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啊!至此,陇西李氏家声尽毁,直到南北朝时李冲显名北魏,陇西李氏又遽然升为第一高门,成为四海望族。
13. 永夜难寐,万里胡笳,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噩耗传来,李陵先是一愣,然后站起来疯狂的摇晃那个报信者,一个劲的说自己不相信,这定是单于在欺骗他。直到陇西有故人来,亲自呈上了族中父老的书信,李陵这才明白,汉武帝的确对李家下了毒手,这一切都是真的!
李陵哭叫着冲出帐幕,在无尽的旷野间徒呼奔跑,像个疯子一样。
冲天怒火在李陵心中燃烧,烧的他口干舌燥,血液沸腾,头皮发麻,膨炸欲裂。
李陵从小就被祖父李广教育要坚定操守、忠君爱国;这种思想在他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信仰,值得他用鲜血与生命去捍卫。但在这一刻,李陵的所有理想全部幻灭,所有信仰也轰然崩塌,内心处一片荒芜,就像眼前这片旷野一样荒芜。
忠君爱国,李陵是想忠君爱国,但你看看这君和国是怎么对待他,以及他们李家的。
李广受辱自刎,朝廷不闻不问;李敢遭外戚谋杀,朝廷包庇凶手;李蔡含冤自尽,朝廷不加详查;今日李陵一家老小又惨遭灭门之祸,李陵已经出离了愤怒!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不管怎样,我的老母妻子家人都是无辜的,你刘彻为何要杀他们!
忠君爱国,忠君爱国,到了这个地步,我李陵还拿什么来爱你,我的陛下,还有我的祖国!
李陵拔出佩剑,在空气中狂舞疾挥,幻想自己一剑斩断了汉朝的金銮玉柱,那个骄傲的天子躲在龙座下颤抖求饶……
他真羡慕那个春秋战国时的伍子胥,可以另投明主,然后带兵杀回朝廷,以报灭族之恨。
但是不行,因为这是在大一统的时代,而不是春秋战国或三国隋唐时的群雄割据时代。大一统时代的最高价值观念就是:君无道,可谏之,可匡之,甚至可以取而代之,但绝不可投奔异族而反戈相向,如果这么做了,那就是国家与民族的罪人,将为千秋万代所唾骂。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李陵以其绝佳之战术天赋,为匈奴畜士养兵,引师长驱中土,饮马河洛,收珠南海,覆汉之宗社、毁汉之衣冠,甚至牵犬羊以芟剃汉之子孙黎民,那该多么可怕!
李陵能这么做吗?他不能。陇西李氏世代为汉将,英风烈烈,他就算想背叛国家,也绝不能背叛祖宗。
于是,李陵的怒火渐渐冷却下来,最后只剩下无尽的悲凉,他筋疲力尽的止住奔跑,四仰八叉瘫倒在地,只觉胡地玄冰,边土惨冽,剥脱伤骨,刺得他背上生疼生疼。
是夜一轮冷月,映照草原,李陵忽地想起,今天不正是中秋佳节么?
往年的中秋,灯火通明,一家欢聚;可是今年的中秋,李陵一家尽死,天人永隔,他只能孤苦伶仃,独悬塞外,看那百霜杀草,四野衰败,只有悲风萧条,寒彻心肺,冷凝血液。无奈,只得颤颤巍巍的爬起身来,以手撑地,凄然南望,望眼欲穿,却只见暗夜无边,漆黑淡溶一片;无奈,只得闭上眼睛,侧耳远听,却只闻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声声断人心肠……
两行浊泪从李陵紧闭的双眼中流淌下来,划过脸颊,流进嘴角,苦涩不堪。
——回不去了,天上的老母妻儿,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李陵喃喃的念着这些话,在旷野中独坐一夜,直至拂晓,满脸的泪水与露水,化作碎冰,滴滴飘散在塞外漫无边际的风沙里,消逝不见。
当日出的第一缕光芒照在他头顶的时候,李陵再次想到了死,但是他又觉得自己不能死,因为人们还会说他这是投敌叛国后心中有愧,所以畏罪自杀;看来他也只能继续苟活着了,生不如死的苟活着罢了。
回去后,李陵大病一场,转眼间苍老了十几岁,从此万念俱灰,成为行尸走肉。
也好也好,没有思想,没有信念,活着就是为了死去,倒也干净利落。
天汉四年,也是流血流泪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