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汉武帝压根就是想让李陵“死战”,或者说“战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李陵持此骄人战绩威风八面的杀回塞内,那么当初汉武帝多次重用大舅子李广利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这对领导的英明决策简直是种侮辱与挑衅,所以李陵必须死。不过作为雄才伟略又极好面子的汉武大帝,他当然不会像李广那样明目张胆的干坏事儿,按兵不动借刀杀人,这才是厚黑政客之最高境界。
其实李陵就是汉武帝棋盘上杀入敌方九宫格中的一个卒子,有进无退,去了就别想回来。
“飞鸟尽,良弓藏”已经够可悲了,可怜李陵,竟然连良弓都当不上,只能去做一支射出去的箭,射完拉倒!
但即便这样,刘彻心里还不放心,为此他又专门派人将李陵老母与妻小召来长安扣为人质,并特遣一相士去给她们看相,看看她们脸上是否有丧葬之气,可见在武帝内心之急迫,我想他恐怕连号召全国军民学习李陵烈士伟大精神的诏书腹稿都拟好了,可惜李陵偏偏不遂他愿,竟然这样都死不了,还从平地杀到山区,从沼泽杀到丛林,一气转战千里杀敌万余,搞得汉匈两大国主心神不宁,出尽风头,最后又厚颜无耻的投降了异族,你说这该死的家伙可恨不可恨!
于是汉武帝震怒了,一个拥有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千方百计要一个人死,这人竟然没死成,而且还让死敌匈奴因此白捡了一员虎将,这打击对他来说实在太大。如果李陵再带着匈奴的军队前来攻城略地,那武帝简直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更糟糕的是,李陵战败投降震惊朝野,如此大事必须有人站出来负责!
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刘彻应该负有领导责任,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别说武帝不答应,满朝的文武忠臣也绝不会答应!
所以负责的只能是当初回来报信并因此升官发财的陈步乐了,你之前不是还慷慨陈词说李陵甚得士心忠勇盖世吗?他怎么就辜负了陛下的深切期待而降敌了?他怎么没有跟韩延年一样杀身成仁去好好去当个烈士呢?正是你的谎话连篇胡说八道,导致了我们伟大君主的错误决策,你说你该当何罪!
陈步乐口才虽好,但现在也只能百口莫辩了,于是他在心中骂了李陵一百遍,然后就像马邑之谋中的王恢那样,长叹一声,自杀谢罪了。
这就是人生,得到的不扎实,失去的也飞快。陈步乐貌似平步青云,原来却是乐极生悲,你瞧他这名字取的。
李陵这一投降还当真害死了好多人,陈步乐只不过是盘前菜而已,后面的牺牲品还将有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看来在那样一个时代人要好好活着太难了,如果李陵选择自杀,他死后必将英名永存,子孙后代富贵尊宠享之不尽;然而他选择了偷生,于是悲剧一幕一幕上演,掀起无数波澜,最后竟连悲剧的总导演武帝刘彻也深陷其中,搞得天下大乱众叛亲离,进而且使汉匈双方的政治外交局势都为之一大变,这就是历史的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接下来倒霉的是李陵的堂弟李禹,以及与李家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司马迁。
李禹就是关内侯李敢的儿子,李敢死于非命后,卫青将他的一对儿女安排到卫太子刘据的府中,以化解两家的仇怨。卫青此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奇效,三个年轻人因此关系甚好,李敢的女儿成为刘据最宠爱的小妾,李禹则成为了刘据最要好的亲信。李禹这个人可以说是李家的一个异类,他勇力非凡,但偏偏贪财好利,当然这也是生长环境所致,李禹跟李陵不同,他有爵位有后台,只要武帝百年之后太子刘据能顺利继位,他铁定会成为下一任的卫青。无疑这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外戚,他无需像李陵那样要死要活的打拼。
所以关内侯李禹平时为人处事,未免态度有些嚣张,这样就得罪了不少人,当然有太子护着他,谁也没能把他怎么样,但现在李陵出事儿了,这下可就有了搞死他的最好借口。
当时因为李陵悖逆绝伦的投降,武帝刘彻因此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总之老板着一张臭脸,好像别人欠他多少钱一般。
常言道主忧臣辱,主上的痛苦,就是臣下最大的失职,因此在满朝文武中,很快分成了四派,各自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为主上分忧,以效款款愚忠。
值此敏感时刻,表忠心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站错队,否则会死的很惨。
第一队是察言观色体迎圣意见风使舵落井下石派,这队的人数是最多的。
当初陈步乐说李陵很好很强大,武帝因而很开心,所以大家当然也要跟着开心,不开心也要装出开心的样子来,将李陵夸到天上去,然后置酒祝贺,以示兴奋。
现在李陵战败投降了,武帝因而很生气,所以大家当然也要跟着生气,不生气也要装出生气的样子来,将李陵打翻在地,然后再狠狠踩上两脚,以示痛心。
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悲伤我感同身受——这就叫做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明哲保身升官发财之不二法门。
李陵叛国求荣,李陵辜负圣恩,李陵厚颜无耻,李陵丧心病狂,李陵罪大恶极,李陵怎么不去死呢?
什么叫做群起而攻之,这就叫群起而攻之,我想大家对于这种政治批斗会,应该并不陌生,不用我过多描述,应该也很有画面。
第二队就是借题发挥打击报复派,这队人可比第一队人高明多了。他们想这不就是政治清算的大好机会吗?还等什么?于是他们立刻发难,说李陵的堂弟李禹自恃受宠于太子骄恣横行,并阴谋叛逃匈奴,跟李陵一起做汉奸,说不定这次军事行动就是他们俩兄弟早就策划好的,目的就是勾结匈奴欲行不轨之举,陛下不可不防。
如此漏洞百出的告发,亏他们说的出口,再加上太子刘据力保,所以汉武帝将它放在一边,不予取信。但内心已经有了警惕。
显而易见,这帮人正是太子刘据的政敌,他们后来还导演了非常著名的巫蛊大案,逼得李禹真的不得不谋划逃亡匈奴了(但没成功),这个我们后面再来讲。
在李陵投降事件的暗流下,隐藏的是宫廷中你死我活的争储斗争,武帝的老婆(卫子夫)、儿子(太子刘据,皇子刘旦、刘髆)、儿媳(史良娣)、孙子(史皇孙刘进)、女儿(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大舅子(李广利)、连襟(公孙贺)、外甥(公孙敬声、侄子(卫伉)等人都将被牵涉于其中,可怜武帝竟然还没有察觉,还认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第三队就是缄口不言保持沉默派,这队人就是李陵的好友霍光上官桀等人,他们虽然深知李陵的性情深明他的苦衷,但更知道里面的水有多深。所以也只能不发表任何意见,这已是他们身为好友能做到的极限了,在这样群情激昂共讨叛逆的气氛下,珍惜生命远离李陵是为官者最好最明智的选择。
第四队人就是路见不平出嘴辩护派,这派人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
据太史公写给好友任安的信中讲,他跟李陵虽曾为宫中同事,但纯属面熟,并不像霍光等人那样与李陵有多深的交情,但这时他却独自站出来给李陵辩护了,这是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