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刚才还说要拼个壮士之死,现在又说要做鸟兽散,这实在搞得韩延年他们满头雾水稀里糊涂,他们不知道这晚在李陵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李陵的内心在纠结,在挣扎,在煎熬……他只能把大家的性命托付给了上天,是生是死,就让命运来决定吧!
不过韩延年低头想了想,觉得李陵这个计划还是可行的,大家要死也不能都死了,得有人逃回去向天下宣告他们此战的详情,否则大家这次艰苦卓绝、以一敌百、威震漠北、重创匈奴的伟大战绩很有可能被历史所埋没,这样死的就太不值了。
李陵和韩延年并不知道,即便这样,后世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他们的战绩,毕竟这太离谱了,就算换做古今天下任何一位名将任何一支强军,也不可能保证比他们打得更好。
对此,小生不发表任何意见。相信的相信去吧,怀疑的怀疑去吧,本文还要继续,因为李陵的悲剧只不过才刚刚开始。
10 慷慨投躯未能死,五千貂锦丧胡尘
一番讨论,大家终于统一了意见,乃令全军集合,给每人分发了两升的干粮和一大块冰雪,然后布置战斗任务,要各部化整为零,四面突围,并相约如能侥幸突出重围,便在大军出塞时的居延塞遮虏障会和。
然后,李陵下令砍断汉军的大旗,去除一切累赘,再将军中所有值钱的宝贝挖坑都埋了,以免留给匈奴人。一切准备就绪,夜半,击鼓起兵,但奇怪的是战鼓竟没有响,我猜此时汉军大概处于四散亡命状态,大家逃都来不及,谁还顾得了敲啥鸟鼓。
但李陵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和韩延年跳上战马,带了十几名壮士,趁着夜幕的掩护,从谷口风一般突围而出,疾走南逃。
这一突然行动,刚开始的确吓了单于一跳,但他很快发现汉军志在逃命,并非拼死。于是令大军分路堵截逃散步卒,并亲率一万主力骑兵追赶李陵一行十数人,要抓就抓大鱼,那些小虾小蟹就随便吧!
正因为李陵他们骑马吸引了单于的主力,其他四散奔逃的近千步卒竟有四百余人得以顺利逃回塞内。如果我是汉武帝,必将这四百余人未伤残者全部提拔为校尉,至少也得是军侯。因为这可是帮历经血与火的淬炼,在十余万匈奴骑兵围追堵截下优胜劣汰成功存活的百战悍卒。而且足足有四百人!这样分散下去以点带面,那该多大程度上提升汉军的整体作战水平!他们那传奇般的作战经验,千里挑一的身体素质,沉着勇敢的老兵风范,必将成为全体汉军的无上瑰宝,好好利用,好好培养,再出几个李陵赵充国不成问题。当然汉武帝后来并没有这么做,让群败兵升官发财,这也太不和谐了。好在这四百人最终没有被治罪,且一直坚守在居延边塞,这支火种还是流传了下来,李陵的传奇还是流传了下来。
关于我的意淫,不知道李陵有没有同样的用心良苦,可他这赌命一搏,最先是把自己给搭了进去,顺带还连累了或者说成全了想当烈士的韩延年。
沉沉夜色中,李陵十余人在旷野雪地里打马飞驰,近万胡骑在后疯狂追赶,以千敌一,这是太过悬殊的追杀,一路不断有汉骑中箭倒下,很快就剩了不到三四人,而且满身箭伤,血染战袍。
终于,韩延年受不了了,他大喝一声:“老子拼了!”然后调转马头,打马向近万胡骑冲去。匈奴人一时被震住,竟然忘记了射箭,韩延年冲进阵中,挥舞短刀,立斩两人,然后被数十支长矛插入身体,热血喷溅,垂首而亡。
谁能想到,韩家父子一个叫千秋,一个叫延年,却全都成了短命鬼。我还能说什么呢?命运啊,这就是命运啊!
单于又命胡骑展开射击,将李陵身边最后几个战士一一射倒,同时李陵的战马也中箭了,它长嘶着跪倒在地,垂死哀鸣。
死光了,大家全死光了,只剩李陵一个人了,这可真叫人从心底迸发出绝望。
匈奴人四面围了上来,弯弓搭箭,但就是不射李陵。
这是单于的死命令,不管怎样,他一定要生擒这个他最痛恨、也最尊敬的对手。
李陵举起短刀,砍翻了最前面一个匈奴人,抢过他的矛,左右开弓,刀矛齐舞,垂死挣扎。
几十个匈奴人下马持剑,奋不顾身蜂拥而上想要生擒李陵,李陵远则矛刺,近则刀砍,一气又杀死了十好几人,月色下白白的雪与红红的血,映成一片悲壮与苍凉。
但是匈奴人越围越多,李陵的矛断了,刀也砍折了,他一个趔趄终于摔倒在雪地里,眼神一片茫然。
周围都是匈奴人用生硬的汉话喊着:“李陵速降!李陵速降!”
李陵绝望的将断刀架在脖子上,咬了两次牙,但始终没有抹下去。更可恶的是,他一向坚定的右手甚至开始有些发软,差点连刀柄都要握不住。
英雄气短,唉,英雄气短!李陵在心内不断的骂自己。
李陵此时才发现,他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却原来内心如此柔软,根本无法真正面对血淋淋的现实。
这时单于走上前来,称赞了李陵一大堆好话,甚至还承诺要跟他分国而治,总之是劝他投降。
生存与死亡,这个令无数哲学家头疼欲裂的最难选择题,摆在了李陵的面前。他多么希望自己不用答这道题,让天来决定就好,但是没办法,单于要他自己来选择,上天也要他自己来选择,不选不行。
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了。
良久,李陵终于说出一句话:“臣无面目报陛下矣!”
奇怪,李陵当初承诺要分单于兵,最后却演变成要独自面对单于兵,但他仍然接受了任务。而且在汉朝始终没有派来援兵,甚至在这离汉塞咫尺之遥的地方都没有派来一个援兵的情况下,李陵能做到如此程度,已可称问心无愧。他为什么要说“无面目报陛下!”
因为他决定投降了,投降的人当然没有面目见汉武帝。
根据李陵自己的说法,他这并非惜死,而是“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故欲有所为而报恩于国主耳。”并举古人的例子说:“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我很奇怪李陵为何要去承担此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放下军人最珍贵的尊严,忍辱偷生,暗举大事,去报恩于那冷血无情抛弃他的汉武帝。难道他不明白,他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吗?当时除了太史公,谁会相信他的苦心,谁又会相信他能成功。反正刘彻绝不相信。
或许,这只是李陵贪生怕死的托词吧!
又或许,这又是李陵一次不甘心的豪赌!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兼而有之。人性是复杂的,忠奸善恶岂有那么明晰。自古艰难惟一死,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11.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不是史迁书与说,谁知孤负李陵心
大家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李陵铁血兵团长达数十天的转战过程中,小生似乎有个重要问题一直没有交待:汉朝当时有包括李广利、路博德、公孙敖等近十万的军队都在河西,他们有没有收到李陵兵败南逃的消息?如果有收到,他们为何不去救援?当时匈奴单于的意志已近崩溃边缘,不要多,只要汉军有一支万人精骑自居延出塞,虚张声势一番,匈奴必退。
其实,如果汉军胆子够大,将河西十万精骑全部压上,在居延附近跟李陵铁血兵团来个里应外合,决一死战,说不定能重演一次漠北大捷,将匈奴彻底打回原形,为国内再争取十几年的和平时光。当然前提是刘彻要有这样的心胸和雅量。
我的看法,这个消息汉军肯定早就收到了,汉长城拥有完备的烽燧警讯系统,通常是一处有警,则处处支援,以免胡骑长驱直入。匈奴十万大军在居延塞外百里处徘徊了数日,这怎么可能不被汉边防军发现,我想当时长城的烽火应该早已燃遍了河西,但很显然汉军并没有接到出塞救援李陵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