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李陵并不熟悉这一区域的地形(这里本就不在汉军计划的行军路线之内),他这次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这条峡谷越往西南,就越发狭窄,且峡谷两侧怪石嶙峋,简直可以媲美著名的崤山山谷。单于便适时抓住汉军这一致命弱点,亲自率军阻塞谷口,然后命令士兵从山上推下巨石,完全先轸崤之战的翻版。
弓箭落下,汉军尚可用盾牌档。巨石落下,那可就真没辙了。于是一条求生之谷,转眼成为死亡之谷,汉军士卒在谷下疯狂奔命,跑的太慢了被砸成肉饼,跑的太快了也被砸成肉饼,一切只能靠运气。
看着眼前的惨状,李陵痛不欲生,悔不欲生,战士们即便要饮恨沙场,也要饮的悲壮,要马革裹尸,全身归葬才行。奈何死成这副惨样,这都是我的错,我的错啊,我还有何面目归见荆楚父老!
这一场峡谷奔命,汉军一天死的人比过去几十几天加起来还多,最后只剩不到千余,而匈奴毫发无损。
好在天色已晚,匈奴暂时停止了攻击,这不是他们大发慈悲,而是匈奴的风俗:太阳下山后,在单于向日出晨祷之前是不做任何事的,再怎么急也要等到明天,反正——
死尸乱石堆积满谷,汉军已寸步难行,插翅难飞。
此情此景,天为之震怒,地为之泣血,等死吗?大家难道只能等死了吗?
李陵不甘心,到了这个份儿上,他还是不甘心,这个人的性子,真如钢铁一般执拗。
是夜,朔风夹杂着血腥的气息顺着峡谷呜呜的吹着,发出异常尖利的嚎叫声,除此之外,天地一片宁静,死一般的宁静。
这时候,天上忽然纷飞的飘下雪来,雪花一片一片,残忍的剥削着青山的最后一点妖娆。
此时不过十月深秋,这场雪下的显然有些早,不该此时的季节,不该此时的景象,不该此时的穷途末路。
然而如此时刻,李陵却卸下盔甲,只着一身短衣走出了大营。他这身休闲打扮,实在与眼下这悲壮萧瑟的气氛很不和谐,搞得全营将士满头雾水。
感觉到身后一个个疑问的眼神,李陵便转过头来,满脸竟是杀气纵横:“毋随我,丈夫独取单于耳!”
雪月映照下,脱去戎装的李陵霸气依旧。在将士们的眼中,这个胆大包天的亡命将军仿佛已化身为荆轲曹沫,欲托上性命做最后一搏,此情此景,此番气概,怎能不令人动容?
说完,李陵在将士们期待与不安的目光中消失在白茫茫的群山之中。
这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赌徒,每次都要坐庄,每次都要豪赌,不疯魔,不成活。
而李陵这辈子最大的悲哀恰恰在于此:喜欢赌,不怕输,偏偏运气最差,结果就是输个精光。更糟糕的是,他输到精光,却还不认输,还要赌,直赌到连老婆孩子名声全没了这才罢休,到时叫苦连天,却什么都晚了。因为再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李陵这次豪赌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堂堂大单于,且在山林遭过一次险的大单于,怎么会再给李陵一次刺杀他的机会。
所以,李陵无疑又是说了一次大话。这些大话除了让冷静者耻笑,让感性者抱持幻想之外,还能有什么用呢?
直到深夜,李陵才满心疲惫两手空空的回到大营,相信他在山上匈奴营帐外面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毕竟要李陵这样的大赌徒放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回来之前,李陵在山间的飘雪中想了很多,临此绝境,奇怪的是他并未多想家中的老母妻儿,而是想起了自己的祖父李广——想当年,汉飞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天下功臣义士每念及此而不免负戟长叹也——汉朝待我李家实在太薄!
李陵接着又想起了自己的叔父李敢,李敢与自己一样都是不会处理上级和同僚关系的刚直之人啊,但凡当时要有人给他求个情,他又怎会死在霍大司马的手中。失败,我俩做人都一样失败!
想到这儿,李陵不禁感觉有些怨恨,又有几分得意,他怨恨的是皇帝不信任自己不给自己后援,白白让自己去送死;得意是自己打到这个份儿上,总算没给老李家丢脸——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吾者,岂易为力哉?且今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然吾仍独战匈奴,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若非军侯管敢叛逃,我已立千秋之功也!
想了半天,李陵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觉得自己就这么over了真不值当,一句话,还是不甘心哪!
于是,李陵看着大帐内一群围住他的军吏,恨恨的叹道:“兵败,死矣!”
帐外夜风呜咽,好似丧歌,弥漫整片峡谷;帐内油灯焰火飘曳,昏黄如豆,映出一干惨白的脸庞。
这些人中大多数注定将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而关山就在身后,不是万里,而是只有不过数十里,骑兵转瞬可至,如今却成了咫尺天涯……
沉默,良久的沉默……
终于,一个军吏嗫嚅的说道:“我等数日前已遣骑士入塞请援,或许援兵已在途中,将军不必忧心。”
李陵用奇怪的眼神的看了看那个军吏,一声冷笑,好冷,好冷,那是冷进心底的冷笑。
大家都明白他这声冷笑的意思,于是都闭上了嘴巴,满脸愁容。
沉默,良久的沉默……
终于,又一个军吏壮着胆子对李陵劝说道:“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何妨暂时委屈,将来得便归国?想那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
这个军吏给李陵指出了另外一条路:兵败也不一定就要死的。比如在李陵出征前一年,战败的浞野侯赵破奴,就在被匈奴俘虏四年后又逃了回来,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非常优待他。依此前例,将军也不会有事的。
然而李陵听了这话,却突然生气起来,他厉声道:“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李陵为啥这么生气?第一,这军吏提谁不好,非要提赵破奴。李陵很明白,赵破奴不忘故国,逃回汉朝,虽未被治罪,且官禄依旧,但由于他曾居处匈奴,而经常被人在后面指指点点,且基本上已失去了武帝的信任,早被闲置起来,不令领兵。今大汉正缺将才,而赵破奴的本事比公孙敖路博德之辈可不是强一点点,最终却遭如此冷遇,这岂不让李陵一想起来就生气。
第二,这军吏太不识相,竟一语就道出了大家另外一条出路。这让李陵非常惶恐,也非常矛盾,他只能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来掩饰自己的软弱,却不知他这句话,竟一气害死了好些人。
这些人中的代表,就是校尉韩延年。韩延年早有继承父亲遗志、甘当壮士之心,现在听到李陵也这么说,顿觉有了同道。于是一股伟大的英雄主义情怀在韩延年他们心里熊熊燃烧起来,死了,这次就死了吧,死的光宗耀祖,死的封妻荫子;死的赤胆忠心,死的青史流芳;死的慷慨激昂,死的壮怀激烈!
大家都被李陵的豪言壮语给挑动的沸腾起来了,然而此时李陵却神情恍惚,在想着怎么突围逃命,他心中冒出了好几个计划,然后又被自己一一否定,最后只得无奈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已无兵器复战,天明恐坐受缚矣!不如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