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和亲非远图,大汉当自强
于是又等了足足两年,直到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某日,一向主战的大行令王恢忽然收到一封从雁门郡马邑(今山西朔县)送来的密信,看完信后,他精神顿时为之一震,开心的一跃而起,大叫道:“此次匈奴必破矣!”然后立刻动身,入宫求见汉武帝刘彻。
写信人是马邑的一个土豪富商,名叫聂壹,此人虽属剥削阶级,却也是个极富冒险精神的爱国志士。按理说,他只是个普通商人,国家大事跟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况且边境商贩大多依附于胡人,一旦雁门开战,对他的生意恐怕还是个毁灭性的打击。但就是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家伙,竟然凭借着一个大胆的想法,一腔爱国之热诚,甘冒绝大风险,孤身诱敌,引发一场亚洲大战,从而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世界。
历史并不总是帝王将相的舞台,往往小人物,也可以左右天下。
聂壹信中大概内容是:“匈奴初和亲,亲信边民,聂壹愿为间谍,亡入匈奴,见单于,诱以利致之,汉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
这是一个很大胆也很有诱惑力的构想,汉武帝动心了,真的动心了,他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帝王,他就喜欢这种刺激的冒险。于是武帝立刻召集群臣,问:“朕以宗女嫁与单于,岁给财帛,赂遗甚厚。单于竟敢轻慢使命,数入侵盗。边境不安,朕甚忧之,今欲举兵往征,卿等以为何如?”
王恢大喜,当即极力鼓动道:“臣闻当日战国之际,代地自立为一国,北有胡人,内多敌国,然其人民尚能支持,匈奴不轻来犯。今陛下即位数年,威加海内,华夷为一,独匈奴侵盗不已,肆无忌惮,若非设法痛击,如何示威!臣窃以为击之便。”
作为保守派头子的韩安国,当然极力驳斥王恢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臣闻高皇帝被困平城,七日不食,及出围返都,不相仇怨,可见圣人以天下为心,不愿挟私害公。故与匈奴和亲,至今利及五世。臣窃以为勿击便。”
王恢大怒,我是左倾冒险主义,你他妈的还是右倾投降主义呢!于是又道:“陛下,韩大夫之语,似是而非。高皇帝身披坚执锐,蒙雾露,沐霜雪,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海内久安,只边境数惊,常为民患,士卒伤死,累累相望,此仁人志士之所隐痛也。臣故曰击之便。”
汉武帝刚要接话,韩安国又不甘示弱道:“不然,臣闻兵法有言,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所以不战屈人,安坐退敌,此圣人之兵也。今欲卷甲轻举,长驱深入,臣恐道远力竭,人马乏食,反为敌擒也。臣故曰勿击便。”
汉武帝又要说话,王恢跳了起来,叫:“我也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轻进而深入也;将诱以重利,使其单于入塞,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邀击之。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擒,百全必取。”
汉武帝火了,吵个屁啊,朕还没说话呢!王恢你也别跳了,韩安国你也别叫了,朕现在就下令征调三十万大军,以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最后再由御史大夫韩安国出任护军将军,统一指挥四路兵马,出兵马邑,伏击匈奴!
任用保守派头子韩安国来当战争主将,这明显也是汉武帝的一次政治妥协。韩安国等旧体制的拥护者,是很难赞同国家朝积极的和扩张主义的政策方向作明显转变的,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皇帝高超的政治策略。
不久,聂壹带着使命出发了,他伪装成汉奸,叛逃到匈奴王庭,以金钱贿赂真正的大汉奸中行说,经其介绍顺利见到了匈奴军臣单于,而假献计道:“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来降,单于引兵前往,财物可尽得。”
军臣单于的口水立刻流出来了,马邑是汉边经济军事重镇,内屯大量战马牛羊粮草等战略物资,这笔买卖做得!况且聂壹之前多与匈奴有贸易往来,价钱公道,童叟无欺,贩卖其他东西如此,出卖国家也肯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