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时思报国,结发战北疆
由于李广的军事生涯实在超长,所以他出场的时间竟比周亚夫还早,谢幕则更是远比周亚夫还要晚。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天,也就是周亚夫于细柳成名前八年,匈奴老上单于在汉奸开山始祖中行说的鼓动下单方面撕毁汉匈和约,亲自率领十四万匈奴铁骑南下,不辞劳苦,长途远袭,穿越毛乌素沙漠,渡过黄河,突入朝那(今宁夏彭阳县城西)、萧关(今甘肃环县北)二处长城要塞,兵锋直指汉都长安。
这是自白登之围以来,匈奴对汉帝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武装劫掠。足足十四万铁骑,这比汉帝国全盛时期的骑兵数量还要多。这是用足以灭国的力量去劫掠汉朝边郡,其造成的恶果可想而知。
朝那失守,萧关失守,二地守军全军覆没,北地都尉孙卬战死,北地郡重镇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陷落,数万边民被杀,子女被掳掠,畜产被强夺。
更糟糕的是,匈奴紧接着又派了一支奇兵,深入关中腹地,将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1年)巡视北地时修建的帝王行宫——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北)劫掠殆尽,然后放一把大火烧成灰烬。
烧光杀光抢光,这就是匈奴鬼子的三光政策!
自文帝登基以来,帝国最危急的时刻到了。匈奴奇兵的前锋部队,甚至已突进到了汉朝行宫甘泉宫(陕西省淳化县)附近,距离首都长安,只有短短四十公里!
朝野震动,风声鹤唳,民心惶惶!
未央宫内,汉文帝刘恒揉着阵阵发紧的太阳穴,深深长叹:“国无良将,社稷堪危。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
要是周亚夫提前八年出山就好了!但是很可惜,当时周亚夫亦不过默默无闻,河东郡守都不是,还在乖乖给周勃守丧呢!
——不管了,现在朕只有召集重兵,加强防御,然后御驾亲征,死拼匈奴,非打得它乖乖求和不可!
于是文帝下令:
第一: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分别以重兵驻守三郡,构成护卫京师的第一道防线,阻止匈奴骑兵继续南进。
第二: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征发战车千乘、骑卒十万,驻守在长安附近的渭北,构成护卫京师的第二道防线,并随时准备北向反击匈奴军。
紧接着,文帝又亲自出城,慰劳三军,鼓舞士气,同时检阅部队,重申军令,奖赏有功将士。
在这些有功将士之中,就有两个年仅十五六岁的娃娃兵,得到了文帝的特别嘉奖。
他们,就是出自著名陇西李氏家族的两颗新星,初出茅庐的李广李蔡兄弟。
史书记载,李广李蔡乃以良家子从军,也就是说,二李兄弟根正苗红,乃志愿报名参军,非为汉法规定之义务兵役,纯属“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而他们的这腔爱国热忱并非也无故而生,一切源自于他们家族的优良传统。
要把这件事来龙去脉讲清楚,我们就必须先提一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名门李氏家族。
李氏家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支为赵郡李氏,其始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赵国名将李牧,这个家族后来在唐朝出了多位宰相。而另一大支则是风光更为显赫的大唐天子及诗人李白所属之陇西李氏,其始祖为秦昭王时陇西郡首任郡守李崇。我们前面提到的秦国名将蒙恬的老搭档李信,正是李崇之孙。
要把这件事来龙去脉讲清楚,我们就必须先提一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名门李氏家族。
李氏家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支为赵郡李氏,其始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赵国名将李牧,这个家族后来在唐朝出了多位宰相。而另一大支则是风光更为显赫的大唐天子及诗人李白所属之陇西李氏,其始祖为秦昭王时陇西郡首任郡守李崇。我们前面提到的秦国名将蒙恬的老搭档李信,正是李崇之孙。
李信本来也挺能打的,鼎鼎大名燕太子丹就是他领兵数千、狂飙突入辽东一战搞定的,只可惜他初生牛犊毕竟性子太冲太过轻敌,结果竟在灭楚之战中被老将项燕狠狠摆了一道,终至功亏一篑身败名裂,最户还得让王翦帮他擦屁股。秦统一天下后,李信就在历史中失去了踪影,但所谓将门虎子,李信的儿子李超、孙子李仲翔,曾孙李伯考,在汉初又当上了驻守边郡的将军,李仲翔更是奋勇杀敌最终竟为国捐躯。但接下来陇西李氏又默默无闻了,李伯考之子李尚,亦只不过小小一个成纪县令而已。好在李氏代有人才出,李尚总算教出了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儿子,那便是李广。
打李崇开始,到李信,再到李广,陇西李氏最牛的就是家传神射绝技。举凡古今天下名将,除了司马迁极力称颂的项羽、以及罗贯中极力吹嘘的关羽,能于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的毕竟少。统帅为三军之魂,最重要的还是居中指挥,如果没有鬼神一般的力量,最好还是不要轻易犯险冲进防守严密的敌阵中去跟敌将单挑,这是一种对整个战局、以及对手下将士生命都非常不负责任的冒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