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七国已平大功成
经过灌夫这么一闹腾,吴军士卒皆魂飞魄散:汉兵只十数人,竟能有这般胆量,倘或全军过来,如何招架得住,因此日夜不安。再加上后勤断绝,粮秣耗尽,士卒不堪饥死,纷纷叛逃。刘濞现已面临绝境:欲西,梁城守坚,不敢西;欲战,条侯守壁,不肯战;欲留,大军无粮,不能留。无奈,他只得下令全军撤回江东:得周太尉,咱玩不过你,咱不玩儿了还不行吗?咱回老家继续当土霸王去,再也不造反了还不行吗?
不行,当然不行。这造反有时还真就是请客吃饭,说吃饱了可不行,吃不了你还得兜着走,上了这条贼船,就得一直坐下去,直到翻船溺死为止。
所以对不起了,刘濞你不撤会死,但撤会死的更快!正如前文所述,吴楚多步卒,汉军多车骑,而在淮北平原地区作战,车骑追杀步卒,与砍瓜切菜无异。
于是,周亚夫狠狠一拍帅案:追!
这些天来,他像个缩头乌龟一样守在昌邑,又抗旨不尊,把太后梁王全都得罪光了,为的就是这么一刻,这么一个必胜的战机啊!
战机到手,则一击必杀,这便是名将。
这时那个猛将兄灌夫又跳了出来,提出要打先锋,说是自己熟门熟路,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定然马到功成,吴王首级唾手可得。
出于保护人才的目的,灌何坚决不许:小子重伤初愈就又要去拼命,这有点猛过头了吧!何况此次周太尉有必胜之把握,无须劳公大驾,吴王首级照样唾手可得。
然而灌夫仍是不依不饶,吵闹着要去杀敌报仇,无奈周亚夫只得亲自出马,好说歹说总算是劝住了这头犟驴。
至于先锋的人选,周亚夫早就想好了。那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飞将军李广,此人之勇猛与武技,只在灌夫之上,而绝不会在他之下。说起来汉军中其实还是很有些人才的,帅才虽少,能冲锋陷阵的将才却是从来不缺,汉武时代则更多,简直可称群英荟萃了。盖汉朝尚武之风浓厚,冠绝中华历史,那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强悍时代。
我们回过头来说这场战争。
其实也没啥好说的,叛军败势已成,汉军痛打落水狗而已。首先是李广呼啸着杀入敌阵,勇夺叛军帅旗,同时也夺走了叛军最后的斗志。然后叛军慌忙败逃。周亚夫亲率大军在后掩杀,杀的他们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刘濞见大势已去,为图自保,竟丢下大部人马,只率数千亲兵连夜弃军南窜,吴楚联军群龙无首,或降于梁王刘武,或降于太尉周亚夫。数日之内,数十万军队顷刻土崩瓦解。楚王刘戊没有刘濞那么厚脸皮,他最后痛痛快快的抹了自己的脖子,免得负隅顽抗,徒增羞辱而已。
看来,一位军事统帅的优劣,并不仅仅在于战略能力与战术素养,还在于治军能力,因为,拥有力量并不算是最伟大,最伟大的是能够控制力量。就像一支军令如山的军队,永远不会成为一支兵败如山倒的军队。反之亦然。
二月中旬,也就是吴王刘濞正式起兵一个月后,汉军击败吴楚叛军的捷报传至长安,景帝刘启闻后欣喜若狂:周亚夫断言说一月破敌,竟然真正就一月破敌,好,太好了,吴楚军为七国之首,吴楚一去,则大势定矣!现在要做的,就是发布诏书,号召汉军将士趁胜追击,将七国之乱彻底平定。
于是景帝下诏,明七国之罪,并动员各路大军深入多杀,所有叛军三百石以上官吏,一律杀无赦,绝不容许法外留情。胆敢有议论诏书和不按诏书行事者,都处腰斩之刑。
景帝不算个暴君,但他对政敌的心狠手辣残酷无情,绝对在汉代诸帝中排名前列。
不久,盘踞在城阳一带的周丘听闻吴军败走,也慌忙南逃,行至半途暴病而亡,其军全数逃散。
二月三十日,天空出现日食。七国反王的末日,一一降临了。
吴王刘濞狼狈南窜,渡淮越江至丹徒(江苏省镇江市东丹徒镇),收集散亡士卒,企图依附东越以自保,再图东山再起。所谓东越,就是浙江一带的百越人,汉惠帝三年,曾封春秋时越王勾践之后裔东越君长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又称东瓯王,后来子孙相传,与吴通好。吴起兵时,东越王骆望曾拨兵助吴,驻扎丹徒为吴后援。这些前文也有提及。
刘濞太天真了,也太愚蠢了。想当初项羽不过江东,还能换得一世英名,而刘濞呢,只靠那东越万余兵力,以及一帮残兵败将,却要去做那无谓的挣扎,你说他犯傻不犯傻。结果周亚夫衔尾追击,一通猛揍,吴军全部被俘,刘濞却不知去向。
他自然是跑到东越去了,除此之外,无处可逃。
周亚夫下了一道通缉令,以千金悬赏吴王首级。
千金,也就是一千万钱,这在景帝时足足可买数十万斤的粮食了,东越穷乡僻壤之地,哪里经得起这种诱惑。再说刘濞如今穷途末路,对东越而言只是危险与累赘,根本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还不如交给汉朝,换取金钱和免罪,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于是,一个多月后,东越王骆望假装请刘濞前来劳军,暗中却设下埋伏,一举将刘濞擒杀,传首长安。景帝念东越杀死吴王,不究其罪,仍加赏赐。唯有吴太子刘驹趁乱逃至闽越,从此亡命天涯,踏上复仇东越的不归路。
至此,吴王刘濞四十年之处心积虑辛苦经营,三个月内全数覆灭,一场游戏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