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无语,彻彻底底的无语。
——晁错,这就是你的好办法?让朕去冒险,你却在长安长期安稳的享福?更可笑的是你还要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张旗鼓去割人家的肉,一刀下去,反割了自己的肉去喂吴王这条老狼?你智囊就是这么混的?
看来,能认识到危局必然到来是一种极佳的政治智慧,但能积极谋划、未雨绸缪、及时提出应对危局的完善战略,却是一种更大的政治智慧。很显然,晁错拥有第一种能力,却不够本事做到第二点。
总之,刘启当时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他默然良久,终于一声苦笑,郑重其事的对晁错说道:“晁错,朕有一事正告于汝。”
“何事陛下?臣谨受教。”晁错做谦卑状。
刘启跳起来手指门外:“你妈妈叫你回去吃饭!”
看来找晁错这家伙是找错人了,这家伙拉屎拉的挺欢快,却是不会擦屁股,晕!
正在晕,袁盎来求见了。
刘启心想,袁盎当过吴王相,对吴国的情况一定很熟悉,不如问问他有何好办法?于是便挥退晁错,召见袁盎。
没想到袁盎的办法更吓人:吴楚等七国的造反理由不是“清君侧”么?那么好,不劳他们清,咱们自己清,杀了晁错,堵住他们的嘴。如此则兵不血刃,大乱可平矣。
刘启听了这个办法,默然良久,却终于拍案而起,决心已下:“诚如此,吾自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晁错晁错,铸成大错,现在你惨了吧!相比于刘恒的阴鸷隐忍,刘启行事,更为刚猛狠辣,从来不惜丢卒丢车保天下。
于是,该月二十九日,景帝派人召见晁错,却在半路将他直接拉往菜市口,立处腰斩之刑,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亦全数被处死,示众,以宣天下。可怜晁错,死前一无所知,还穿着朝服准备去面君,结果也没有经过审判,更无辩护的机会,就这么晕乎乎的肠断魂飞了,死的惨不忍睹;可怜他的一家老少,更是死的莫名其妙;简直比周家的政治冤狱还要惨不忍睹莫名其妙。
这是什么样的世界?皇帝要你发达就发达,要你惨死就惨死,不是没有法律,但朕即法律。晁错堂堂御史大夫,金印紫绶,三公之一,那又怎么样?浮浮沉沉,生生死死,一切不还是捏在皇帝的手里?这就是这样的世界,太阳最红皇权最黑的世界。
替罪羊晁错被杀的事情很快传遍天下,刘启紧接着便派袁盎作为议和大使,立刻去和吴王谈判。袁盎刚走不久,恰有原周勃旧部一校尉名邓公者回朝汇报军情,刘启就问他:“汝从军中来,可闻晁错死,吴楚曾愿罢兵否?”
邓公据实以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士人,从此将箝口结舌,不敢复言国事矣。”
刘启愕然,忙问何故?邓公道:“夫晁错欲减削藩封,实恐诸侯强大难制,故提此议,强本弱末,为万世计。今计画方行,反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景帝闻言,瘫坐于席,面如土色,心中悔恨莫及,看来晁错是白死了,可惜了啊,想当年,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晁错为太子家令,两人君臣相得,亦师亦友,成就一段佳话。可是如今,唉……刘启忍不住一声叹息,喟然道:“公言善,吾亦恨之!”
另外一边,袁盎与刘濞的谈判果然失败了。这造反可不是请客吃饭,说取消就取消,说改期就改期。结果刘濞竟自称东帝,根本不拜受皇帝圣旨,甚至还派兵围杀钦差。好在袁盎够机灵,他趁乱逃出生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急回长安给刘启报信。
既然晁错的人头满足不了刘濞的胃口,那他想要的,就只能是刘启的人头了。
刘启闻信,又悔,又恨,又惧,又恼,简直要发疯:看来指望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文臣是没用了!先皇文帝教导我们:有危急,找亚夫。横刀立马,安定天下,还得靠我周大将军!
现在就是大汉最危险的时候了,再不动用先帝留给他的这个秘密武器,更待何时?
刘启终于想起了周亚夫,现在想起来,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