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原野上飞速的奔驰着,大梁的城楼近了,信陵君的心情复杂莫名,好似五脏六腑都纠结在一起。
他归心似箭,却又近乡情怯,熟悉的景色在车边不断掠过,就如同十年前那一幕幕在他脑中不断掠过。
十年了,我离开你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来,我想你恋你怨你挂念你就是不能回到你身边,现在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你还记得我吗,我的祖国?你还会接受我吗,我的王兄?
终于,熟悉的大梁夷门出现在了信陵君的眼前,同时出现的,还有魏王、群臣,以及无数大梁百姓。
信陵君觉得泪水在自己眼眶中打转。
终于,马车停下,信陵君重新踏上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股强烈的酸楚不断涌上心头,眼泪就要掉出来了,他赶紧低下头来,不想让别人发现。
当他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王兄愈加苍老的容颜,以及一双红肿的泪眼。
信陵君从来没有看过魏王这幅模样。
“无忌……”魏王哑着嗓子叫他道。
信陵君再也忍不住,只觉泪腺被人狠狠一刺,顿时间,两眼模糊,双颊一片湿润。
两个大男人竟当着百官群臣以及全城百姓的面,像孩子一般相持对泣起来。
这一刻,什么弈棋非寇,什么窃符救赵,什么邺城夺兵,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这一刻,他们不是什么魏王和公子,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兄弟,吵架吵了十多年,现在终于大和解。
十年之前,我们是兄弟,十年之后,我们还是兄弟,血肉亲情,谁都无法改变。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哭泯恩仇。
军情紧急,一夜长谈之后,第二天,魏王就将举国之兵交给了信陵君,拜为上将军,抵挡秦兵继续深入。
但是光凭魏一国之力,是无法打败秦国的,信陵君于是重举合纵的大旗,号召天下,共讨强秦。
信陵君的威望自然没话说,他登高一呼,赵韩楚燕四国立马响应(齐国仍然死性不改维持亲秦策略),纷纷派兵聚集到了信陵君的旗下,那号召力,简直比从前的周天子还管用。
战国两百年,山东五国从来就没有这么齐心过,更没有过如此齐心的团结在某人旗下。
这不仅因为最近十几年秦国把大家给欺负怕了,更因为信陵君实在也是合纵领袖的最佳人选,大家服他。
无论是身份、人品、声望还是能力,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
其实从前各国也有过几次不痛不痒的合纵,但都只是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不惨败,要不就无疾而终。
第一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318年,当时秦国还未成大气候,六国联军一路打到函谷关,眼看胜利在望,“纵约长”楚怀王突然变孬,吵着要讲和,结果导致人心涣散,各国先后撤兵,秦军趁机出关追击,斩首八万两千人,合纵以惨败告终。
第二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96年,孟尝君为了报复秦国扣留他,联合齐、韩、魏、赵、宋五国攻秦,但孟尝君后来又不愿意削弱秦国而壮大韩魏,结果主动与秦媾和,合纵半途而废。
第三次合纵攻秦,是在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不满于称王而自称“西帝”,并尊齐王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遂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家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齐王为能借机吞并宋国,遂放弃帝号,与赵、魏、韩、燕等四国联兵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联军亦无心交战,结果各自撤兵。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第四次合纵,是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邯郸大败后,转而去攻打最弱小的韩国,想挽回颜面,这时周赧王站了出来,号召韩赵魏楚一同攻秦,联军尚未完全汇集,秦军就反扑过来,大举攻打西周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北),周赧王害怕的不行,只得亲至咸阳向秦王叩头谢罪,并将除国都外三十六邑全部奉献于秦。
为什么会这样?面对强秦的步步紧逼,六国的精英们难道就只会装装样子就退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