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明白了,原来高祖是想过把御驾亲征的瘾,这可不行,高祖的本事他最清楚,他政治能力超强,军事能力却只属中上,他带不了三十万兵的,彭城之战就是明证。
——不能让高祖御驾亲征,否则他会输的很惨的,他惨了不要紧,国家受辱于胡族可不行!我一定要阻止他。
于是淮阴侯据实答道:“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啥,我只能带十万兵?”高祖心里有点不爽了,他一向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很有带兵的潜质,只要稍加锻炼,一定可以达到项羽、韩信的高度的。“真是的,以前的反秦之战,被项羽抢了风头,之后的楚汉之战,被韩信抢了风头,这次匈奴大举入侵,也该我抢抢风头了吧!你这韩信,真好不知趣,看我怎么收拾你。
于是高祖反问道:“于君何如?”
——你说我不行,那你咋样?说呀!
淮阴侯也有点不爽了,他心想:不是我打击你,你比我差远了,认清现实吧你,别拿国家开玩笑了,这么重要的战争,输了何以面对天下!
于是淮阴侯扬起头来,骄傲的说道:“臣多多而益善耳。”
——我带兵根本没限制,论打仗,我可是无所不能的。
好一句牛气冲天的豪言壮语!这简直比“指挥百万大军如一人”还牛逼,因为百万还有个人数限制,韩信却说他根本没有任何限制,越多越好,如此超凡的指挥艺术,跟神有什么区别?
真若如此,韩信就不能用军事天才来形容了,那得用“兵仙”来形容,所谓用兵如仙。
高祖现在非常不爽了。你牛逼,你牛逼翻天了那咋会被我搞定,手下败将还敢自夸,我呸!
于是高祖大声嘲笑道:“多多益善,何故为我所擒?”
写到这里,连本作者我都有些不爽了,瞧这两个君臣,年纪一大把了,还跟两个小童一般面红耳赤的争啥谁更厉害,拜托你们,你们可是大汉开国的英雄欸,咋这么孩子气。
淮阴侯明白了,看来高祖已经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了,他是想借此战树立自己在士兵以及百姓心中的威望,同时震慑一下那些心怀不轨的异性诸侯王,他也是有他政治上的考虑的。罢罢罢,我不管他了!我认输!行了吧!陛下操机术以牢笼天下,殆亦旷千古而无对者,吾韩信何能及之?我认命,行了吧!!
于是淮阴侯道:“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此臣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乃天授,非人力所能及也。”
高祖听了淮阴侯的话,心中顿时开心起来,看来这个韩信终于开窍了,他的狗嘴里总算能吐出几颗象牙了,但是对不起,我还是不能用他,因为我并没有完全的把握能“将”的了他,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吧,我自己一样能搞定匈奴,既然朕乃天授,区区匈奴,何足道哉!
20.问世间,天命何物?
淮阴侯其实并非有意要吐出几颗象牙来,他只不过说了一句大实话而已,经过九个多月的反思,他终于想通了——人,有的时候真的不能不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却有命矣!有人命里就是老板,有人命里就是打工仔,比如高祖,如果他的命不好,他早就不知死几百次了,哪里还能当上天下至尊?
这都是命!
所谓时势不可逆转人力无可奈何,于是淮阴侯,他也认命了,寂寞就寂寞去吧,寂寞的人是可耻的,寂寞的人也是可敬的,自古以来,无论是谁想站在群山最高处,不是都得先学会如何忍受寂寞吗?趁着左右无事,不如好好的总结此生,写一部比《孙子兵法》还伟大的兵书出来,让它流传后世造福千古。
这部兵书共花了淮阴侯将近一年的时间,书名就叫《韩信兵法》,一共有三篇,篇篇都是淮阴侯毕生之精华,可谓兵家之宝。
这期间,淮阴侯的一位旧部阳夏侯陈豨从燕地调防回关中,他时不时的会来看望一下淮阴侯,并帮助淮阴侯处理一些整理资料的工作。
还是那句话,淮阴侯从来只喜欢同类,陈豨此人年纪虽轻,但精通兵法,文武兼备,且性情开朗,善于交际,颇有些信陵君的风范。淮阴侯很是欣赏他,偶尔也会指点一下他兵法。
能得到兵仙亲自指点,那是何等的荣幸,陈豨在淮阴侯身边待的时间虽不长,受之教诲亦不多,不过光这些,就足够他受用一生了。
陈豨并不常来,兵书也很快写完了,大功告成之日,淮阴侯又没事干了,于是他找到了留侯张良。
张良也是为大汉王朝立过汗马功劳的人,所以当初高祖要他自择齐地三万户为侯,然而张良为了明哲保身,坚辞不受,最后得封留侯,采邑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也就是最早他与高祖初遇的地方。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现在的高祖,已经不是他从前认识的那个沛公了,所谓伴君如伴虎,那三万户食邑就是一块超烫手的山芋,智如张良,岂会轻易触碰?
于是,张良功成身退了,他退出江湖,再不愿卷入政治的是是非非,每日只是导引辟谷,总想着哪天能得道飞升,做个快乐的天上神仙。
张良这当然是在做梦,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他也根本不可能退出江湖,因为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他怎么退出?后来汉家每有大事,他总会被请出来出谋划策一番,没办法,谁叫他脑子最聪明呢?
这不,张良没退隐多久,淮阴侯就找上门来了,提出要与他一起整理编次天下兵法,供后世兵家研究参考。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兵法大多散佚,这让淮阴侯很痛心,他可不想让自己这一派兵家后继无人。左右他赋闲在家百无聊赖,不如趁此机会了却心病。
张良其实是个杂家,他不仅精通纵横家与道家,而且也十分擅长兵家,当年有个叫黄石公的世外高人,曾传授给他一部《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所著兵书),他也正是因为这部兵法,与高祖一见如故的。后来他虽然身体不太好,没办法领兵打仗,只能出谋划策,但其兵学修养和理论功底还是很强的,这正是淮阴侯请他出山的原因。
也许真的也是闲极无聊吧,张良很爽快的答应了淮阴侯的请求,这让淮阴侯很意外,也很开心,终于又有了个志同道合的同类可以陪伴渡过他一段无聊岁月了,真好!
张良与韩信从前并没有多少机会相处,所以他们一直都不太熟,但是经过这件事,两人的友谊突飞猛进,这对也许是天下间最聪明的人聚在一起,怎能不擦出绚烂无比的智慧火花呢?很快,这件工作量极大的事儿就被搞定了,二人序次兵法共一百八十二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定著三十五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类类都是巨著,部部都是经典。韩信与张良为抢救我国军事文化遗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可惜,张韩二人的造福后世之举生生被小人给破坏了。十余年后,高祖去世,诸吕(吕后之外戚)当权,竟将此部宝典盗取,而后不知所终。汉武帝时,军正(掌管军法之官)杨仆曾努力搜集遗文散籍,纪奏兵录,却始终没能收集完全。大批珍贵的兵法,包括淮阴侯的兵法《韩信》三篇,以及项羽的兵法《项王》一篇在内,都在此次浩劫中失传了,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