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北师降虏,不战降燕,请立张耳召忌
诸将不仅不明白韩信为何对李左车如此礼遇,更不明白汉军此战到底是怎么赢的,他们的智慧无法承受这种莫名其妙的胜利,
于是便有人在庆功宴上问韩信道:“兵法有云‘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又云‘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今者将军令我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韩信笑道:“此亦在兵法,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乎?今我军新建,良莠难分,信尚无暇亲抚众士卒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置之生地,遇敌皆走,宁得而用之乎?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是故勇气百倍,可以一敌十也。”
诸将听了,顿时对韩信之高论五体投地,皆下拜道:“将军妙算,非臣所及也,末将等受教矣。”
他们真的搞懂了韩信的妙计吗?不见得。
就算真搞懂了,他们也很难再复制此计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的,它必须满足很多条件才能用,乱用的话,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必死”。
第一:必须在我方兵力不足时才能用。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士须有死心。两军交战,从来是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没有命的,只有将士知其必死,方能拼死一搏;否则将士若知不必死,何须拼死?
所以说,如果我方兵力充足,则决不可将军队置于死地,自找麻烦。你想,明明占尽优势,还自掘坟墓,这不是自虐,不是犯贱,还是什么?
第二:必须在充分了解敌情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任何军事计划的制定都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越是危险的作战计划,越不能。
所以项羽在破釜沉舟之前,先派英布对秦军做了火力侦察;所以韩信在背水一战之前,先用内间探知了赵军的军事部署。
所以说,如果没有做到知己知彼,而随便将军队置于死地,这就是纯粹的瞎指挥。所谓野史传奇中描写的某某“掐指一算”就能“料事如神”,那是意淫,不是战争。
第三:必须要有前戏或后招才能使用。
记住,任何险招都不能单独使用,没有其他招数保驾护航,险招只会让你陷入险境。
如果项羽不是先派英布破坏了秦军的甬道,从而隔断了章邯部与王离部的联系,他还会破釜沉舟吗?
同样,如果韩信不是预先安排了高邑的奇兵,他还会背水一战吗?。
当然不会。世间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是统帅精密计算的结果,而不是靠赌博、运气或侥幸。
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永远做不了名将,上天把所有运气都给他也做不了。
所以说,韩信背水阵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一个士气就能解释的了的问题。他是靠着巧妙用间、变易主客、阵势互换、奇正配合、疑兵示形、通盘计划,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一点一点地创造胜利的可能性,最终缔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迹。无可否认,战争是有偶然性,但这种胜利的偶然性只会垂青那些深谙军事之道、“先胜而后求战”的高明指挥者。
可惜,后人对此战大多只记住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句话,于是奉作至理名言,往往生搬硬套韩信的背水一战,结果输都不知道怎么输的,愚不可及!
以上所有这些道理,韩信没说,诸将就也没问,这说明诸将一个也不是做名将的料。
还是那句话: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有点可怜韩信了,他经常只能对牛弹琴。
有人说了,这些道理你都懂,难道你就是个做名将的料了?
我不行,我在这里分析的头头是道,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事后诸葛亮,真要我带一万多老弱残兵去打人二十万大军,我非尿裤子不可。
所以说,人和人就是有差距啊,天才就是天才,庸才就是庸才,没辙!
当然,这些道理诸将不懂,李左车却是心如明镜,要不说他是韩信的同类呢?
所以韩信根本不爱搭理诸将们的傻问题,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广武君李左车的看法。
难得碰上兵家同类,韩信是不会放过交流的机会的,因为交流能激荡才华,交流能使人进步。
于是韩信不耻下问于李左车曰:“仆欲北向攻燕,东向伐齐,如何可收全功?”
李左车长年镇守赵国北地,对赵燕齐三国的情势自然比韩信这个外人清楚多了,他的意见非常重要,韩信当然很想听听,多听多问,可以决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另外,韩信也想让天下人看看,并不只有汉王懂得虚心求教,他也懂,他也是懂得折节下士的。
李左车见汉军的最高统帅竟对他自谦为“仆”,顿时慌了,于是忙不送的辞谢道:“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权大事乎?”
韩信见李左车心有疑虑,不肯与他交流,于是继续放低姿态,诚心诚意请教道:“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之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但用与不用,听与不听耳。向使成安君陈馀听足下之计,仆亦遭擒矣。惟不听足下之计,是信得以取赵也。”
说着,韩信避席而起,恭恭敬敬的再拜道:“今仆实虚心求教,足下请勿再推辞了。”
韩信一番话,又是夸李左车为百里奚,又是说自己胜的侥幸,这实在让李左车太有面子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左车本已输得心服口服,韩信却如此待他,这让他既是羞愧又是感激,当下不由眼泪哗哗地。
——好,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面子,从今以后,我李左车就是你韩信的人了!不是汉军的人,只是你韩信的人。
于是李左车想了想,便道:“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为将军言之……”
韩信大喜:“请言请言,速速言!”
李左车道:“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则军败身死。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振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揄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将军之所长也。然……”
“然何?足下别说话说一半啊,有啥说啥无须顾忌。”
“恕臣直言。将军虽屡胜,然迭经战阵,师劳卒疲,不堪再用,今将军欲举疲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不得,欲攻恐不克,相持日久,必定势屈粮竭……”
分析的好,继续说,继续说!
“而弱燕若不服,则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胜负终难定也。此即将军之短也。”
韩信听得连连点头:这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汉军自八月至十月,一口气连灭了魏代赵三个国家,我胃口再好,也得消化不良,这种时候再去吞燕伐齐,那还不得撑死?
李左车继续说道:“臣又闻‘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也’。故今将军若以兵击燕,恐难取胜也。”
韩信听的起劲,连忙接问道:“君言甚是,然则以君之言,何如而后可?”
李左车道:“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暂且休兵,镇抚赵地,百里以内,如有牛酒来献,尽可宰飨将士,以励军心。”
“而后,将军可引兵北向于燕,使彼终日恐怖,继遣一舌辩之士,奉尺幅之书,陈其利害,彰将军之所长,燕必不敢不从。”
“燕已从,将军则可使宣言者东告于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夺人而后收实效者,此之谓也。”
韩信跳了起来,拊掌大笑道:“善!善!谨如先生之言,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韩信没法不高兴,他很久没有碰到过如此称心如意的人了,李左车说的每一句话,都与他不谋而合,这种畅快的滋味,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李左车也甚感欣慰,这下终于有人肯用他计策了,从前那个陈馀,怎么说怎么不听,犟驴一般,要多讨厌有多讨厌!还有,汉军若真与燕齐大战一场,苦的还是自己赵国的百姓,如今他一计保全了燕赵无数军民的生命,这也算是功德一件!
计议已定,韩信便开始从容举措:
第一步:派兵四略赵地,收编赵军,安城抚民,建设战时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