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现在他的妙计已经全部铺开,剩下的就是等待胜利了。于是他下令全军务必死守阵地,只要坚持上半个时辰,胜利就是我们的!
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韩信的“牛皮”,但是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奋力一搏,因为身后就是死亡之水,他们岂能后退?
赵军对汉军阵地发动了好几次猛攻,不但毫无效果,反而伤亡惨重,陈馀傻了!
怪哉,汉军虽然奋勇力战,但赵军毕竟兵力大占优势,怎么会占不了一点儿便宜呢?当年项羽只率三万楚军,就将数十万汉军逼入睢水之中,如今地势相同,为何历史没有重演?
道理很简单,当初的汉军是被楚军追到水边的,士卒们疲敝不堪,且根本没有时间布阵反击,当然不堪一战。而现在这支汉军是以逸待劳,且拥有从容的时间列阵,当然没那么容易被攻破。
其次,赵军一路追一路捡东西,贪念一起,军心浮动,阵型自然不稳,攻击力必当下降。
再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乃是人的天性。汉军无路可退,赵军则有大营可退,汉军的战心当然大大强于赵军,这又是一个优势。
综合以上可见:汉军有阵型、军心、战心三大优势,而赵军只有兵力这一个优势,三比一,汉军不吃亏!
所以说,一军背水很危险,但一支列好阵势的背水军却一点儿也不危险。相反,由于汉军左右两翼是河流,两面皆是天然屏障,后侧是绵蔓水和太行山,赵军皆不得逾越和攻击。这样,韩信就不必担心赵军从侧翼和后方进行迂回进攻,而可将防御正面缩小到最低限度,大大加强了正面的防御兵力,拓展了防御的纵深,实际上是利用天然的地形条件布列了一个能经受住猛烈攻击的绝妙防守阵地——这又再给汉军加成上了一个地利优势——现在可是四比一了!
厉害啊厉害,一个背水阵,拥有这么多学问,真不愧是兵仙。
当然,汉军毕竟兵力单薄,时间拖久了,最后还是一个输字。所以韩信当然有后招,如果没有这个后招,韩信打死都不会去背水一战!
这个后招,就是高邑的那两千奇兵,如今赵军倾巢而出,奇兵大展奇迹的时机到了,韩信对赵军的致命一击正式发动!
《李卫公问对》曰:“奇正合宜,应变弗失,百战百胜之道也。”韩信用兵,除非兵力占绝对优势,他从来都是出奇制胜,这一招百试不爽。
赵军的壁垒上,李左车还在那里抓头苦想,突然,他狂喜的一跃而起,口中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韩信的计谋是什么了,哈哈哈……”
现在才猜到,已经晚了!李左车正在狂喜,他的一个亲兵跌跌撞撞的冲到他面前,差点跟他来了个亲密接触!
——不好了不好了……
——什么不好了!
——汉军,好多汉军!
李左车这时才发现赵营内已经一片混乱,到处都是无头苍蝇般乱跑的赵军士兵在瞎叫:汉军攻进来啦,快跑啊……
果然,赵军营垒的后门不知何时已经被人打开,无数汉军正蜂拥而入,他们每人手里一杆红色大旗,远远望去,仿似一团烈火般,朝赵营各个方向烧去。
门被谁打开的,这就不消我多说了,当然是张耳的内应打开的,赵军这么快陷入混乱也是他们鼓动的。
李左车一屁股坐在地上,喃喃道:“果然,果然被我猜中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让我们把时间倒转到战前韩信布置奇兵的时候吧!
韩信笑完,转头将大将高邑叫过来,道:“我给你两千轻骑,你带着他们立即出发,从小路绕到赵营后面的山上去,借助山林隐蔽起来,密切关注赵营动静,等到赵营空虚,就迅速冲进赵营,拔掉赵旗,换成我们汉军的红旗,知道么?”
高邑傻傻的问:“到时赵营会空虚?”
“对!”
“可是,我的兵是不是太少了,到时候冲不进赵营咋办?”
“放心,到时候有人会给你们开门。”
“啊!?”
“不要多问,按我的命令去做就是。记住,在此之前千万不能暴露行踪,否则不但你的大功没了,还得军法从事!”
“诺!”高邑点头接过将令,带着满脸疑惑转身而去。
好了,解释完毕,我们把时间拨回来,镜头再对准李左车。
特写镜头下,李左车满脸沮丧,镜头再转,赵营内已经遍布汉军旗帜,足足两千面红旗,如火如荼。
李左车长叹一声:“韩信,我输了,如此妙计,我输了不丢人!”
那亲兵看着李左车失魂落魄的样子,赶紧提醒他:“将军,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战,还是降?”
“战个屁!降个屁!我们跑!”
李左车实在无颜面对韩信,自己怎么说也是一代兵家,不能向胜利者摇尾乞怜,更不能被胜利者羞辱。再说赵军之惨败完全是陈馀不听他话造成的,他要逃出去把这件事宣扬出去,不能蒙受不白之冤,自己的面子丢了还不打紧,他爷爷李牧的大名可决不能被玷污。
最后忍不住跟大家说一下,高邑埋伏的那座山小生大学时代在石家庄读书时去玩儿过,里面有韩信点将台什么的山寨景点。这座山古代它叫萆山,现在它叫抱犊山,意为山路奇陡,耕牛无法上山.当地人就把小牛犊抱上山喂养,长大后用它耕地。的确,当时小生我爬山那个累呀,还好,身边有美女相伴,可以拉拉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