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少年时曾当过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这会儿年纪已经一大把了,他与韩信这对老少配,一见之下居然还满投契,两人开了个碰头会,顿觉英雄所见略同:
两人的意见归结起来就是八个字:避实就虚,各个击破!
赵王歇为陈馀所立,陈馀为代王兼赵相是赵王歇所封,陈馀留辅赵王,以夏说为代相留守代国。所以赵代两国一体,唇齿相依。要想拿下赵国,就先搞定代国,以绝后顾之忧,再图灭赵。代弱赵强,先击代,也是攻敌的薄弱环节,怎么打都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不过,想要做成这比买卖,首要的一个字就是快!饭要趁热吃,女要赶紧嫁,灭代就得赶在陈馀回过神来之前动手。夏说这个人就跟他的名字一样,光会说,不懂打仗,手底下兵也少;陈馀就不一样了,他久经战阵,实力雄厚,手底下足足有二十万赵兵。若是汉军迟迟搞不定代国,再被陈馀从背后捅一刀子,那韩信可得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兵贵神速,九月下旬,韩信张耳率五万汉军闪电般直入代境,只一击,便将代军打残,代相夏说领残兵仓皇逃窜,欲南下入赵境求援。可惜夏说此人比之柏直更是不堪,打仗不咋地,逃命的功夫更是不济,方逃至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就被汉将曹参从后赶上抓住,擒而杀之。
像夏说这种小菜,韩信压根就没看在眼里,都不用使啥计谋,只派手下曹参直接将其搞定。
到目前为止,韩信碰到的对手,都还只是在二三流之间。比如章邯,原本该称一流,却因被项羽连番打击而沦为二流;再比如魏豹柏直周叔,三个加起来最多也不过三流,徒靠黄河天险才堪周旋而已;最后还有个夏说,那简直连四流都称不上;韩信即便是赢了他们,即便是漂亮的赢了他们,也不算什么,至少在战绩彪炳的项羽面前,实在没啥好夸耀的!
然而接下来这情况就不一样了,在顺利灭掉代国之后,两个可怕的对手终于横亘在韩信面前:跨过去,他便是货真价实的天下名将,跨不过去,他就得被打回原形,为天下所笑!
这两个可怕的对手,便是赵国的首席军事强人,成安君陈馀;以及他的首席参谋总长,广武君李左车。
陈馀的可怕,在于他手下足足有二十万赵军,比在荥阳前线对峙的楚汉二军都还要多;再加上陈馀在赵地经营十数年,根基牢固,败之谈何容易。
李左车的可怕,在于他惊人的军事才华。不客气的说,李左车之将才,决不在项羽韩信之下,就算有差距,这个差距也是微乎其微——还好李左车不是赵军主将,否则,韩信欲灭赵,恐怕得费天大般的周折!
问题来了,李左车到底有何来头?
李左车者,赵国名将李牧之孙也!
李牧有多厉害,本名将系列之前已经提过了——大秦名将王翦率大秦虎狼之师三十万,咬不动李牧十万赵兵分毫!
那么李左车有多厉害?告诉你!他爷爷多厉害,他就有多厉害!!
所以啊,如果陈馀对他的参谋长李左车言听计从,那么就算王翦在世,没有六十万秦兵,也别想啃动赵国分毫。
然而,韩信手中只有五万多汉军,就算全数收编了代国的军队,总数也不过六七万,怎堪与赵国一战?!
戎马数载,韩信第一次在战前展现出了焦虑的神色,他必须拟出一个完美的作战计划来,否则,他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无敌英名,必将毁于一旦!
韩信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谁也不见,苦思破敌良策,他不断的在内心与自己辩论,力求找出最佳方案,韩信打仗从来没有如此谨小慎微过,因为这一战实在太关键了,只要拿下赵国,汉阵营的实力就足以与项羽分庭抗礼,甚至取得主动。
然而,就在韩信厉兵秣马,准备和赵国大干一场的时候,汉王突然派人来,把他手里的精兵以及灌婴等数员猛将全要了过去,以充实荥阳的防守力量,以抵挡项羽暴风骤雨般的强大攻势。
韩信很无奈,但是没办法,汉王干不过项羽来找他要兵,他总不能不给,何况只有主战场不失,他的北方战场才有可为,这一点大局观他还是有的。
可是如此一来,韩信手下就又只剩下一万多老弱残兵了,而且大多是从代国收编而来的新兵蛋子,以此等兵力去攻打超级强国赵国,无异于以卵击石。
老成持重的张耳建议韩信不如暂时停止对赵的军事行动,俗话说手里有多少钱,就做多少钱的买卖,咱现在资金短缺,实在不宜入市,还是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韩信却说不!兵多有兵多的打法,兵少有兵少的打法。所谓军事指挥艺术,就是当自己的兵力数量实际上居于劣势时,反而能在战场上化劣势为优势。是,赵军的兵力比我们多,赵军的兵员素质也比我们强,赵军里那个李左车也很厉害,但那又怎样?我韩信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纵使前路荆棘遍地阴云密布,我也要冲出个康庄大道阳光灿烂来!
韩信喜欢挑战,越大的挑战越喜欢,天才都是这么炼成的,只有巨大的挑战,才能让天才成长,才能让天才变得更强,是谓遇强则强。
从前韩信苦寻挑战而不可得,如今这么大的一个挑战摆在面前,他可不能轻易放弃,这可是让自己变强的大好机会啊!等他强大到能击败世间最强大的对手项羽时,他就功德圆满了。
没有机会!这真是弱者的最好代词。在韩信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样的字眼。
张耳真不明白韩信这是哪里来的自信,竟想用区区万余弱旅去攻打足足二十万以逸待劳的百战赵军,他以为他是项羽啊,做人可不带这么吹牛的。
然而张耳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韩信,因为他心里实在太恨陈馀了,他想要他的脑袋,做梦都想。说不定自己身边这个信心满满、却又深不可测的小伙子,这次能帮他得偿所愿,毕竟他已经很老了,再没有多余的时间等下去了。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谁也没想到,就在平魏后一个月,大汉左丞相、大将军韩信便率着万馀新建之军,意气昂扬的向赵国进发了。
赵王歇、成安君陈馀与广武君李左车闻信,即倾空国之兵近二十万屯驻于井陉口(今河北省鹿泉市西南十里),严阵以待汉军来犯。
井陉这个地方我们在前面李牧一章中已经解释过了,这里我们再详细的解释一次。
所谓井,高峰环绕,中间低洼,山凹如井者也。
所谓陉,山脉中断,两岭紧夹,而成孔道者也。
所谓井陉,天下九大雄关之六,晋冀交通之咽喉,赵国之命脉者也。
韩信大军欲入赵境,必须由井陉穿越太行山脉,别无他途。所以陈馀如将全部大军堵塞此口,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除非韩信全军化作飞鸟,否则休想踏入赵境一步。
之前两战,也就是暗度陈仓与木罂取魏两战,韩信都成功的跨越了壁高千仞的秦岭与茫茫荡荡的黄河,这一次,他能顺利穿过奇险无比的巍巍太行么?
一个字,难!秦岭与黄河,到底不止一条通路,韩信还可以使用声东击西的妙计;可是太行自古只有井陉一条道,这可如何是好?
当初秦国攻赵,秦国名将王翦就是被李牧生生的堵在了井陉这个地方,难作寸进。如今,李牧的孙子李左车似乎又要将历史重演了,难道韩信也要学王翦来使一次反间计?
无需那么麻烦,先用“内间”就行了,如若不成,再行“反间”不迟。
那么,何为内间?
答曰:利用敌人的官吏作间谍。
这简单,张耳在赵国混了那么久,熟人还是不少的,他有一个旧部,此时正在陈馀身边担任郎中之职,官虽不大,却可接触幕府最高决策,由他来给汉军通风报信,再妙不过。
在战争中,一个士兵所知的情况,很难超出本伍以外。一位军官所述的材料,也至多只能反映其所属部队的阵地及动向。但是一个统帅部的参谋,却能将敌军最重要的决策讯息传递出来。这便是最顶级的用间之法,一场战争胜负之关键,往往就决定于此。
张耳派去的人,很快跟那个旧部搭上线了,千金重赏之下,那人答应做汉军的内应,并开始积极联络张耳其他旧部,他们将在适当的时机,突然发动,给赵军以致命的一击!
正如我一贯所言,钱权色这三样东西,世人很少有人不爱的。除了傻子,人无所谓忠诚,只是背叛的筹码太低;除了圣贤,人无所谓原则,只是受到的诱惑不够。比如我出千万年薪让你离开你的公司来我这儿打工,你会因为忠诚和原则而不来么?我说的是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