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征服百越是自残式的自损实力。为了统治与开发新征服的百越地区,帝国五十万大军全部驻扎在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三郡。然而这个地区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十分落后,五十万南军根本无法像蒙恬北军那样大规模屯田,所以只能靠修一条灵渠从巴蜀与汉中调粮,结果几年下来,五十万人几乎耗尽了天府之国的粮仓,这直接导致了军队的供应水平下降。砍人头得到的爵位再也无法得到相应的优厚待遇,恶性循环下,百年来使秦军保持高昂斗志的军功爵制度几近崩溃。一旦天下大乱,秦军则大量逃亡、甚至反叛,结果就是帝国瞬间分崩离析。
第三,征服百越的是秦始皇平生做的最吃亏的一笔买卖——五十万大军全赔了。秦始皇一共向外派出了八十万大军,北方三十万,南方五十万,这几乎是帝国的全部主力。这北方三十万军,自直道而行,五日之内就可赶到咸阳救援。然而南方五十万军,僻在南荒,交通不便,关中一旦有险,数月亦救之不及。事实上,当人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的时候,南方五十万大军一兵一卒都没有去救秦,当时的南军统帅南海尉赵佗,干脆就尽诛各郡秦吏,据险自守,不但眼瞅着帝国灭亡不管,反而拥兵自重,自立为南越王了!
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帝国平添上这五十万精锐大军,还会那么快灭亡吗?无限遐想空间啊!
或许,秦之亡,是因为秦始皇和他的臣子们太急功近利吧,然而,他们毕竟做了许多亘古未有、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些大事,几乎比此后两千年大多数帝王将相们所做的总和还要多。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与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与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造就了一个强盛帝国的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但不管怎样,他们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文明,他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暴政就暴政吧,至少比某些碌碌无为的昏君昏臣,一辈子啥正经事儿都没干出来强。
7.宿命的相逢
雄关漫道,蜿蜒无尽,浮云散落天边。蒙恬背靠着长城,手倚着长剑,眼望着芳草牧马、黄河落日,一股宏大、厚重、苍茫、豪迈之气从胸中涌起。一转眼,他离开咸阳已经整整五年了,这五年间,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大路河渠竣工使用,一座座宫殿城池拔地而起,作为帝国的守望者与建设者,他心中的感慨,千言万语说不清。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他这把长剑,此生注定要倚在这极北天边,支撑住根基尚未稳固的帝国,无论多么艰苦、孤独、寂寞,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时,远处不知哪里传来一缕悠扬的胡笳声,大概是某位守边的将士又在思念故乡了,这些帝国的守护者们,为了大秦的安宁,付出了太多太多。蒙恬不由心潮澎湃,也取了一只古筝,叮叮铮铮的弹了起来,原来的秦筝,乃是五弦,蒙恬将它改成十二弦,音色更加丰富。蓝天白云下,悠扬的笳声伴着苍凉的筝声,将整片草原笼罩在一片淡淡的乡愁之中。一滴闪烁的泪珠,悄然滑落蒙恬的脸颊。
即使再刚强的汉子,也有脆弱的时候。谁的心,不曾柔软。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乐声的和谐,蒙恬站起身来,极目远眺,透过树冠密集的枝桠,望见天远地远的前方,一列车队踏风而来,卷起漫天尘土。
蒙恬淡淡的笑了,扶苏,公子扶苏终于来了。皇帝将他最看重的接班人交给了自己,我绝对不能让他失望。
公子扶苏,始皇帝的长子,大秦王朝不出意外的内定继承人。他的名字“扶苏”,就是取自《诗经》中一首经典的郑国民间情歌——《山有扶苏》,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约会时与爱人的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说:
高山上面有大树,荷花长在低洼地。不见子都美男子,倒碰上个狂妄笨东西。
高山上面有青松,荭草长在低洼地。美男子充不曾见,倒来了个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断,始皇帝与扶苏之母或许有过一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他对他们这爱情结晶当然更是十分疼爱,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将其取名为“扶苏”,希望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所以,当秦朝上下都在学法入仕的时候,秦始皇偏偏给扶苏找了个儒学大师——淳于越,这一点颇让人思量。
在老师的影响下,扶苏生具了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他对皇帝的诸多强横举措颇有微词。特别是当秦始皇焚书坑儒欲统一帝国思想的时候,扶苏竟率然直谏道:“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始皇开始是大怒,他觉得扶苏的思想太保守了,性格太柔弱了,根本不适合继承大统。但他转念又一想,自己的性子太火爆,做事情也太急,如果让扶苏来继承皇位,似乎可以纠正一些自己的偏差,但他又觉得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性格也不能太软弱,稍稍再强悍一点就完美了,于是他决定派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的扶苏来。
在蒙恬的帮助与影响下,经过几年的塞外征战使扶苏迅速成长为一个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出色将领,他勇猛善战、屡立军功,深慰始皇之心。他宽厚仁慈、谦逊待人的作风更深得广大军民的拥戴。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扶苏那副慈悲心肠可不是几场战争就能改的了的。这注定他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永远无法如秦始皇那般心狠手辣,他的所谓刚毅武勇,只能对外,一旦对内,就不顶用了。
说一句,秦始皇派扶苏去与蒙恬一起守长城本是其政治上极高明的一招。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帝王,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都会费尽心思务求安排的妥妥当当。
第一:蒙氏兄弟是帝国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威振北方,深受军民爱戴;蒙毅则位居上卿,每日不离皇帝左右,侍帷幄为朝廷重臣。两兄弟一内一外,且忠心耿耿,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所以秦始皇这一着,就等于在自己身后为扶苏安插了两个忠诚度无可怀疑且手握军权、德高望重的重量级助手,有了他们以及军队的支持,相信扶苏可以非常顺利的即位。
第二:即使自己死后有什么政治波动,扶苏在外面带兵,也可以躲避政治中心的风雨和可能的暗算。什么样的人最可怕,那就是统帅着全国的军事力量在外,而本身又是合法继承人的大将。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政变或者动乱,那么扶苏首先不会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胁迫,又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自保和进取,一样可以重新夺取政权。
始皇帝对于自己属意的接班人,做的诸多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了,可惜他机关算尽,还是无法预料到事情的发展竟然完全出乎了他的既定轨道,无数的偶然结合成一个必然,让他的一切努力成空。关键的问题是,秦始皇最终还是没有在死前确立太子,他总以为自己会长生不死,立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一个想法大大的害了他,也害了整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