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续前)    

                第六章帝国的扩张

一阿史那贺鲁的崛起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天,登基不久的高宗李治正踌躇满志地打理着太宗皇帝留下的这个广土众民的帝国,就在这个时候,西域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消息是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刺史骆弘义派快马递到京师的。他在奏章中称,原西突厥降将,时任左骁卫大将军兼瑶池(今新疆阜康市)都督的阿史那贺鲁,一直在暗中召集旧部,势力日渐膨胀,很可能是想利用太宗驾崩、新君刚刚即位的时机反动叛乱,袭取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和庭州。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高宗的高度警觉,他马上派遣通事舍人桥宝明前往瑶池,对阿史那贺鲁进行“慰抚”,实际上就是对他发出警告。

天子特使的到来令阿史那贺鲁大为惊愕,他没想到自己的行动这么快就被朝廷察觉了。

特使桥宝明还带来了天子旨意,命阿史那贺鲁的长子阿史那咥运入朝充当人质。由于叛乱的准备还不充分,阿史那贺鲁只好硬着头皮服从了朝廷的安排。

在此,年轻的高宗显然走了一步好棋。因为如此一来,投鼠忌器的阿史那贺鲁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如果高宗长期把阿史那咥运扣为人质,那么阿史那贺鲁绝不可能跟唐朝反目,也不可能在后来的几年里闹出那么大动静。

可惜,也许是因为高宗还年轻,缺乏政治经验,所以没过多久就把阿史那咥运放回去了。他或许以为这样小小的震慑一下,就足以让阿史那贺鲁放弃叛乱的念头。可他错了,阿史那贺鲁的野心要比他想象的大得多。

阿史那咥运返回瑶池之后,阿史那贺鲁立刻率部西去,叛离了唐朝。

阿史那贺鲁这一走,有如猛虎归山,唐朝的西域边陲立刻罩上了一层浓密的战争阴云……

此时,西突厥的在位可汗是乙毗射匮,此人才具平庸,西突厥各部早已不服其统辖,所以当阿史那贺鲁的兵锋突然直逼他的王庭时,乙毗射匮马上乱了阵脚。他仓猝集结部众抵御阿史那贺鲁,结果一战即溃,其部众全被阿史那贺鲁吞并。

阿史那贺鲁一战平灭了西突厥可汗,其野心大为膨胀,随即在双河与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一带建立了王庭,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原乙毗射匮可汗辖下的十个直属部落一齐归附,数月之间,阿史那贺鲁摇身一变就成了西突厥的头号人物,麾下拥有精兵数十万众。稍后,处月(今新疆新源县境)、处密(今新疆塔城市境)两大部落以及西域诸国,又相继投靠了阿史那贺鲁。

唐朝在西北边境的一大劲敌就这样悍然崛起了。

永徽二年七月,志得意满的阿史那贺鲁亲自率部入侵庭州,很快就攻陷了庭州境内的战略要地金岭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北)和蒲类县(今新疆奇台县东南),杀死并俘虏了数千唐军。

战报传至长安,高宗李治勃然大怒,同时也为自己当初的掉以轻心而追悔不已。他立刻下诏,命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担任统帅,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侯将军薛孤吴仁担任副统帅,下辖秦州、成州、岐州、雍州四府兵共计三万人,会同回纥骑兵五万人,即日出征,开赴庭州。

唐朝远征军进抵金岭城后,随即对西突厥占领军发起猛攻,阿史那贺鲁抵挡不住,只好率部撤出庭州。唐军一路穷追不舍,前后斩杀西突厥骑兵五千余人,并且俘虏了六十多名西突厥将领及部落首领,阿史那贺鲁带着残部仓惶逃回西突厥。

唐军继续向西挺进,于十二月进抵处月部落辖境。唐军统帅梁建方决定先礼后兵,于是派遣招慰使单道惠前往处月大营,警告处月酋长朱邪孤注不要投靠阿史那贺鲁,并劝他放弃抵抗、归降唐朝。

朱邪孤注经过一番紧张的思想斗争和利弊权衡,最终还是决定把宝押在阿史那贺鲁这一方,所以断然拒绝了单道惠的劝说。为了向阿史那贺鲁表示效忠,朱邪孤注甚至不惜斩断自己的退路——毫不留情地斩杀了唐使单道惠。

此举彻底激怒了唐军。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正月,梁建方、契苾何力率大军直插处月部落的驻地,在牢山(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大破朱邪孤注,一战就斩首九千余级。朱邪孤注遭受重创,不得不在某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向西逃遁,准备投奔阿史那贺鲁。

唐军当然不会放过他。梁建方急命副统帅高德逸率领一支轻骑兵火速追击,高德逸马不停蹄地追出了五百多里,终于将狼狈逃窜的朱邪孤注生擒,抓回了唐军大营。

歼灭处月部落之后,唐朝远征军本应乘胜西进,直取阿史那贺鲁的王庭,可梁建方却满足于既有的战绩,不敢向纵深挺进,而是下令班师回国。

人与人的差别就在这里。想当年,李靖以六十多岁高龄西征吐谷浑,在已全歼其主力、占领其全境的情况下,仍然没有罢手,而是命令军队长途追击数千里,直到砍下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的首级后才向朝廷报捷;而今天,梁建方却把帝国最大的心腹之患阿史那贺鲁置于不顾,才打了两场胜仗就迫不及待地班师回朝……仅此一例,就足以见出名将何以为名将、庸才又何以为庸才了。

梁建方一回朝,马上有御史对他发出了弹劾,说他的兵力足以追讨,却逗留不进、自行班师,显然有怯战畏敌之嫌。可高宗考虑到梁建方毕竟也打了胜仗,而且既收复了庭州失地,又歼灭了处月主力,虽说并未击破阿史那贺鲁,但还是有功劳的,于是将其赦免,不再追究。

两年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唐朝将处月部落的原辖境设置为金满州,正式将其纳入了唐朝的版图,从而使得大唐帝国的西部疆域又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阿史那贺鲁虽然自立为可汗,得到了大多数部落的支持,但是西突厥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并不是铁板一块。

贞观中期,西突厥曾经分裂为南、北两个王庭,当时的北庭可汗叫做乙毗咄陆,此人能征善战,不但击败南庭,统一了西突厥,而且还兴兵平灭了吐火罗(阿富汗),一度称霸西域。但是这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异常吝啬,经常独吞战利品,很少分赏给部下。他的部众们对此极为不满,终于在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发动政变,驱逐了咄陆可汗,然后遣使入唐,在唐朝的册封下拥立了乙毗射匮可汗。

咄陆可汗被驱逐后,长期流亡白水胡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最后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病死。此时阿史那贺鲁已经推翻了乙毗射匮,自立为西突厥的新可汗。咄陆死后,其子真珠叶护不愿意再过流亡生涯,随即秘密联络西突厥左厢五部的首领,用重金贿赂,取得了他们的支持,然后和他们里应外合,于永徽四年年底对阿史那贺鲁的王庭发动了突然袭击,斩杀了阿史那贺鲁的嫡系部队一千多人。

至此,西突厥再次陷入分裂。

真珠叶护虽然趁阿史那贺鲁不备捅了他一刀,但是阿史那贺鲁的实力依然强大,真珠叶护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对付阿史那贺鲁,因而不断遣使入唐,要求与唐王朝联手共同讨伐。

唐高宗大喜过望。为了避免像上次西征那样功亏一篑,高宗李治考虑再三,最后指定了一位经验丰富、胆识过人的老将挂帅。

他就是程知节。

程知节是大唐的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永徽年间,程知节已是六十多岁高龄,与他同时期的开国名将大多已经不在人世,所以在此时的高宗眼中,老将程知节实在是此次西征的不二人选。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高宗任命程知节为二次西征的统帅,以周智度、王文度为副统帅,即刻率部出征。

须发皆白的老将程知节已经很久没有走上战场了。他绝对没有想到,到了这把年纪居然还能得到天子的重用。程知节对此深怀感激。他暗下决心,这回一定要打一场漂亮仗,以报答天子的知遇和信任,同时也给自己的军事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很遗憾,他这个最后的心愿并没有达成……

(未完待续)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小说在线阅读_第2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王者觉仁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第2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