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可汗时代:贞观武功
三这把宝刀果然未老!
在唐朝与西域诸国之间,有一条地形狭长的交通要道,称为“河西走廊”。从长安往西北方向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可到达西域;再穿过西域,可直抵中亚、西亚诸国,甚至远抵欧洲大陆。
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线和贸易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而吐谷浑汗国就位于河西走廊的南侧,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
很显然,吐谷浑与唐朝的双边关系如果良好,就能保障这条贸易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不过可惜的是,从李世民上台执政起,双方的关系就一直显得不太良好。尽管太宗李世民努力要与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可吐谷浑却屡屡入寇河西走廊,严重威胁着唐朝边境与丝绸之路的安全……
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迁徙至水草丰沃的青海、甘肃一带,“有地数千里”。六世纪中叶,其王慕容夸吕自立为可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隋末唐初,慕容伏允在位,曾一度被隋炀帝杨广击败,逃奔党项。大业末年,趁中原战乱之际,慕容伏允收复失地,重建其国。其长子慕容顺曾入隋为人质,唐朝建立之后,高祖李渊以送还慕容顺为条件,与吐谷浑相约共击河西李轨。平灭李轨后,李渊履约将慕容顺遣送回国。
贞观初年,慕容伏允年事已高,遂将朝政大权委于宰相天柱王,对其言听计从。天柱王是一个鹰派人物,倾向于对外扩张。在他的影响下,吐谷浑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做法,表面上经常遣使朝贡,背地里又频频入侵唐朝的西北边境,曾先后纵兵大掠兰州(今、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廓州(今青海化隆县西)等地。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五月,吐谷浑又一次故伎重演,一边“遣使入贡”,一边又“大掠鄯州而去”(《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李世民终于忍无可忍,遣使对慕容伏允大加责备,并命他亲自到长安朝见。
慕容伏允谎称有病,拒绝入朝;同时又为其子尊王请婚,要求迎娶唐朝公主。
吐谷浑的这种做法看上去好像颇为自相矛盾、不可理喻,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们这么做,无非是一方面想多劫掠一些财帛、捞一些实惠,一方面又不想与唐朝彻底决裂、怕唐朝大动干戈,所以才会屡屡玩这种既当强盗又抛媚眼的不入流的把戏。
吐谷浑自以为高明,其实是在玩火。
而玩火者必自焚!
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李世民对吐谷浑的求婚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答复——要娶唐朝公主可以,但是尊王必须亲自到长安迎娶!
慕容伏允再次当起了缩头乌龟,不但没有让他儿子入朝,而且再度纵兵入寇,甚至扣押了出使吐谷浑的唐朝使臣赵德楷。
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李世民一再容忍,连续派遣十批使者与吐谷浑交涉,但是毫无结果,慕容伏允置若罔闻。李世民又亲自对吐谷浑的使者“谕以祸福”,但冥顽不灵的慕容伏允“终无悛心”。(《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李世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虽然“天可汗”这种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决定了李世民必须把忍耐的尺度放到最宽,必须尽量采用政治斡旋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忍耐绝不意味着纵容,政治斡旋更不意味着放弃武力征服!
就在李世民考虑对吐谷浑用兵的同时,鄯州刺史李玄运也上了一道奏疏:“吐谷浑有非常优良的马匹,这些马都放牧于青海湖一带,如果我们派出一支轻骑兵进行突袭,必能夺取他们的良马。”
吐谷浑的良马就是著名的“青海骢”。这是原产于波斯的良种马,极为健硕,耐力超常,据说可以日行千里。由于吐谷浑地处青藏高原,水草丰富,很适宜放养这种波斯马,因此吐谷浑大量引进,将其放牧于青海湖一带,并且迅速繁衍。吐谷浑骑兵就是凭借这种优良的青海骢,才得以快速出击,在对唐朝的侵掠和作战中占据了充分的速度优势,所以攻击河西走廊屡屡得手。如果唐朝能够夺取这些马匹,不但是对吐谷浑的一次深刻教训,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意义。
贞观八年六月,天可汗终于出手了。
李世民任命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率领唐朝的边境守军以及契苾、党项等外族军队,组成了一支多国联军,对吐谷浑发动了一次闪电战。
这一年十月二日,段志玄兵团挺进到青藏高原,对吐谷浑发起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吐谷浑军队迅速溃败,当即向青海湖方向逃窜。段志玄兵团穷追不舍,一直深入吐谷浑国境八百余里。
就在唐军前锋距离青海湖仅有三十里、眼看那些膘肥体壮的青海骢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段志玄忽然下令停止了追击。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不难理解——段志玄不是李靖。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军事统帅都敢玩“长途奔袭、孤军深入、以寡击众、擒贼擒王”这一套的。这种孤注一掷的打法一旦赢了固然是风光无限,足以名垂青史,但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粮草不继的绝境,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
段志玄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知道自己玩不起。所以每深入敌境一步,段志玄心头的担忧和恐惧就增加一分。直到深入吐谷浑国境八百里的时候,他的心理承受力终于达到了极限。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勒住了缰绳。
他担心,遍布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精锐随时有可能集结起来,在前面的某个地方给他张开一个口袋……倘若如此,他的一世英名和身家性命就全完了!
实际上,后来的事实证明,段志玄的担心是多余的——吐谷浑军队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厉害。
当他的命令下达之后,副将李君羡就大不以为然。他认为胜利就在眼前,停止攻击就意味着功亏一篑。所以李君羡没有执行段志玄的命令,而是亲率一支骑兵深入追击,在青海湖南面的悬水镇追上了吐谷浑的军队,并再次将其击败。
不过遗憾的是,就在唐军暂停攻击的片刻,青海骢就已被吐谷浑军队转移,李君羡只擒获了牛羊二万头,未能达成此次出征的战略目的。
这样的战果虽然不太辉煌,但总算聊胜于无。
相形之下,主将段志玄的表现就差远了。
他不但白白放弃了一个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机会,而且在最关键的时刻,暴露出了一个军人、尤其是一个统帅最不应该有的弱点——胆怯。
此次出征的结果让李世民很不满意。
看来,要想彻底平定吐谷浑,段志玄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那么,满朝文武中谁最合适呢?
答案只有一个——
李靖。
在李世民看来,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出任远征军的统帅。
可问题在于,此时的李靖已经是一个六十四岁的老人,而且身患足疾,前不久刚刚因病辞去右仆射之职,李世民还特意赐给了他一把“灵寿杖”。
这么一个年过花甲、连行走都要借助拐杖的老人,能担得起这项重任吗?就算他能够胜任,可他愿意吗?就算他愿意,李世民又怎么开这个口?
如果以皇帝旨意命令李靖挂帅出征,李靖当然不敢说半个不字。
但是,李世民不会这么生硬。
他用一个巧妙的办法对李靖进行了试探。几天后,李世民在与侍臣们的谈话中,顺带着提到了征讨吐谷浑的事情,然后又顺带着说了一句:“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
当然,这句“无心之语”很快就落进了李靖的耳中。
那一刻,一腔英雄热血瞬间又在李靖年迈的胸中沸腾起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到了这把年纪还能有机会驰骋沙场、报效国家。而更让他感动的则是皇帝李世民对他的这份倚重和信任。
李靖当即找到房玄龄,让他向皇帝转告:“靖虽年老,固堪一行!”(《旧唐书•李靖传》)
李世民龙颜大悦。
果然不出所料——李靖这把宝刀果然未老!
贞观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对唐朝实施了报复,再次纵兵入寇凉州(今甘肃武威市)。
接到边境的战报时,李世民眼中仿佛射出了一千道火焰。
那是一千道既森寒刺骨又灼热逼人的火焰。
来吧,新账老账一块算!
两天后,李世民立即颁布诏书,正式对吐谷浑宣战。
十二月三日,李世民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出任远征军最高统帅,命李道宗与侯君集担任副统帅,下辖六大兵团:
第一兵团,以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第二兵团,以刑部尚书李道宗为鄯善道行军总管。
第三兵团,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行军总管。
第四兵团,以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
第五兵团,以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
第六兵团,是东突厥、铁勒、契苾等部族的骑兵部队,指挥官是铁勒族的契苾何力、突厥人执失思力以及唐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