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五章历史的巅峰:贞观之治

一一个开明政治的典范

有唐一朝的政治制度虽大多渊源于隋朝,但真正有效的施行、改进和创新,无疑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中完成的。换言之,贞观时代可以说是唐朝近三百年历史的一个奠基时代和建制时代;而其中某些重要制度,如科举制,则更是被后来的历朝历代所继承和沿袭,从而深刻影响了此后一千二百多年的中国历史。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其实就是宰相制度。要考察一个朝代的制度创设、执政得失和政治开明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就是它的宰相制度。因为宰相是“百官之长”、“群僚之首”,是整个帝国官僚集团的领袖和代表。所以,考察相权本身的范围和运作方式,并且考察相权与君权之间的关系,就能深入了解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纵观中国历代政治沿革,其宰相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演变: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制(清代主要为军机处)。虽然制度在不断演变,但却基本上遵循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相权的衰落自然意味着君权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相权不断削弱、而君权不断强化的历史;整个演变的趋势就是政治上不断趋向于皇权专制与个人独裁。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不管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究其实不过是皇帝的一个秘书班子(至少从理论上说是这样)。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相对于汉唐时期的宰相已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偶有张居正这样的强势“宰相”出现,也仅属特例,并非常态。)

单从君臣礼仪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形象地看出这种“君尊臣卑”的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被强化的:从秦汉到隋唐,皇帝与宰相一同议政的时候,宰相是可以有坐位的,并有赐茶的礼遇,也就是所谓的“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君臣之间可以“坐”而论道;到了宋代,宰相的坐位就被撤掉了,只能站着跟皇帝说话;从元以后,迄于明清,宰辅们在皇帝面前连站的资格都被剥夺了,一律只能跪着奏事。

中国式君主专制的深化过程,于此可见一斑。

但是反过来看,在宋代之前,尤其是汉、唐时期,相权所受到的制约无疑是最小的。

唐朝的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一个重大区别:汉代采用的是“领袖制”,亦即由宰相一人独掌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是采用“委员制”,就是把宰相的权力分散到几个相互制约的部门,由许多人共同负责;天子的各种诏敕、国家一切最高政令,必须经由几个部门反复磋商、共同研讨,最后才能颁布施行,所以也可以说,唐代实行的是一种“集体相权”。

唐代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分为三省:(一)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下设中书侍郎,并有中书舍人若干;(二)门下省,最高长官是侍中,下设黄门侍郎,并有谏议大夫若干;(三)尚书省,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下设左右两仆射,分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因为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所以臣下避居其位,这个职务从此虚设,尚书省最高职权归于左右两仆射。

那么,这三个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呢?

凡国家发布的一切政令,首先是由天子下达旨意、或是由尚书省提出计划和建议,然后交由中书省草拟诏敕或法令,所以中书省大致相当于一个立法机构。中书省起草政令后,必须交由门下省进行审核,门下省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驳回,涂改奏还,称为“涂归”,所以门下省相当于一个审查机构。中书省根据修改意见重新审订后,再经门下省驳正;一道诏敕或法令,往往要经过这样三番五次、来回反复地磋商驳议,形成一致意见后,由中书省发布,经门下省副署,才算正式生效,最后交付尚书省颁布施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审议权,因而相当于一个行政机构。

这三个机构分工合作、互相制约的制度就称为“三省合议(驳议)制”。很显然,这种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立法、审查、行政的“三权分立”。虽然古代中国的这种“三权分立”不能等同于近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但是从“权力的分散和制衡”这一原则来看,二者遵循的无疑是一种相同的政治理念。

贞观元年,李世民曾经严令黄门侍郎王珪严格执行审查驳议权。他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贞观三年,李世民又督责中书令房玄龄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须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李世民之所以反复强调“或有差失,当行驳正”、“有不便者,皆须论执”,目的就是要贯彻“权力制衡”的原则和理念。而李世民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不仅在于他极力强调三省之间的互相监督和制约,更在于他(君权)能够对相权主动做出让步,把更多决策权下放给宰相,从而使相权对君权形成更有效的制约。

李世民知道,一个人即使贵为天子、即使英明盖世,他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难免会犯错误。而各种小错误日积月累,就可能酿成致命的错误。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就曾对前朝的隋文帝杨坚作出这样的批评:“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形苦神,未能尽合于理。”

隋文帝可以算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可他的问题恰恰就出在他过于勤政了,总是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其结果未必就是好的。

对此,李世民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卷一)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小说在线阅读_第1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王者觉仁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第1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