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贞观的早晨
三最后一个冬天
一道难题摆在了登基还不到二十天的李世民面前。
是战,还是和?!
做为曾经的最高军事统帅,李世民恨不得马上与突厥人开战;可做为一个刚刚即位的天子,李世民知道自己决不能草率行事。
因为国内政局未稳,一旦与突厥人全面开战,不但会对百姓造成负担,不利于新政权的建设,而且万一国内的反对派趁机起事,到时候内忧外患一齐袭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李世民只能暂时隐忍——选择后者。
只有这样,才能为李唐王朝换取一个和平发展、积蓄力量的机会。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馈以金帛。颉利可汗得到贿赂,如愿以偿地引兵北还。
此时的颉利肯定颇有几分得意。
因为这次趁火打劫实在是太成功了!
颉利以为在李世民自顾不暇的时候咬他一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他并不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入侵唐朝、也将是他最后一次从李唐的皇帝手中得到贿赂了。
很快他就将为此付出代价。
无比惨重的代价。
亡国灭身的代价!
就在颉利可汗得意洋洋、满载而归的同时,李世民正在用一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口吻对萧瑀说:“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通过短短三年的养精蓄锐之后,李世民就向颉利可汗挥出了复仇的铁拳,结果一拳就将东突厥砸得粉碎。而颉利可汗则做为一个屈辱的亡国之君,在长安度过了几年生不如死的软禁生涯,很快就抑郁而终。
可见,李世民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绝不是阿Q似的精神胜利,也绝不是毫无把握的吹牛。
为了政权的巩固和百姓的安宁,李世民竭力避免战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没有为战争做准备。尽管已经贵为天子,可李世民身上的尚武精神仍然没有丝毫减退。
就在突厥人撤兵的几天后,李世民立刻召集禁军将士训话。他说:“戎狄侵盗,自古有之,这并不值得忧虑。值得忧患的是每当边境稍微安宁,君王就沉湎于逸乐之中而忘记战争,所以敌寇一旦入侵就莫之能御。而今,朕不打算征调你们去开凿池塘、修筑宫苑,只要你们专心练习弓矢。平常无事,朕就当你们的教练;突厥入寇,就当你们的将军。如此,希望天下百姓能够得享太平!”
随后李世民就把显德殿庭当成靶场,每天召集数百名禁军将士训练射箭。他亲自主持考试,中靶次数多者,就赏赐弓箭、刀枪、布帛,同时给予他们的将领“上等”考绩。
此举顿时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
按照唐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也就是说,只要拿着武器进入天子所在的地方,一律要处以绞刑。如今皇帝居然天天带着一帮士兵在大殿前射箭,这算什么事儿?!不但有失体统,而且皇帝的人身安全也毫无保障!群臣吓坏了,纷纷劝谏说:“让一些卑微的士卒在宫殿中拉弓射箭,而陛下却置身于他们中间,万一有狂徒居心不良,暗中下手,实在是令人防不胜防。陛下这么做,是没有以社稷为重啊!”
有一个名叫封同人的地方刺史听说此事,专门从任职的韩州(今山西襄垣县)千里迢迢地赶回京师,就是为了面见李世民,劝谏此事。
然而,对于所有人苦口婆心的劝谏,李世民一概不以为然。
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从此与千古一帝李世民一起名垂青史,成为后世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
没办法,这就是李世民。
他的胸襟、气度和自信心就是如此异于常人、有时候甚至显得“不可理喻”!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这些禁军士卒并没有辜负李世民。此后不但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而且 “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登基一个月后,李世民拿出了一份封赏名单。
这是玄武门之变的“一等功臣”名单。
上面共有五个人,全部获封一等公的爵位,他们是:长孙无忌,封齐国公;房玄龄,封邢国公;尉迟敬德,封吴国公;杜如晦,封蔡国公;侯君集,封潞国公。
前面这四个人进入名单并不奇怪,让人感到万分诧异的是最后一个:侯君集。
这个秦王府的普通武将,凭什么跻身一等公的行列呢?论出道以来的资历和战功,他绝不在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之上;论史书有载的政变中的表现,他甚至都不如“独力闭宫门”的张公瑾,可侯君集为何却能一夜之间平步青云呢?这是否意味着,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曾立下某种特殊的功勋呢?
现存史料丝毫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在《旧唐书•侯君集传》中,只有这么一句话:“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书》更简略,只有七个字:“预诛隐太子尤力。”
众所周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是李世民最得力的心腹智囊,整个玄武门之变的详细计划很可能就是出自他们的谋划;而尉迟敬德无疑是秦王府第一骁将,在政变中更是发挥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射杀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又如危急时刻高举太子和齐王头颅、摧毁其部众斗志,再如最后一刻入宫逼迫高祖等等(虽然高祖“泛舟海池”一幕有所虚构,但是尉迟敬德在第一战场的形势稳定后继而参与逼宫行动当是事实)。既然这四个人在政变中都是居功至伟,那么侯君集如果不是在行动中承担了什么重大任务,又怎么可能和他们平起平坐呢?!
在此,我们发现——侯君集很可能正是李世民开辟第二战场、“囚慈父于后宫”的主力干将!换言之,玄武门之变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逼宫行动,很可能是由李世民统一指挥、但却是交由侯君集出面完成的。据我们估计,在行动成功之前,李世民绝不会与李渊见面(一来是避免陷入父子刀兵相见、当面摊牌或者翻脸的尴尬,二来是便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非常举措),所以他需要一个能干而可靠的“代理人”,出面帮他完成整个行动,而这个代理人很可能就是侯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