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当天李瑷就派兵逮捕了朝廷使臣崔敦礼,逼迫他交代京师的情况并供出相应机密。可崔敦礼宁死不屈。李瑷只好把他囚禁,随即向下辖的各州县发布了征兵令和集结令,同时命燕州(今河北怀来县)刺史王诜火速前来蓟城(幽州州府所在地,今北京),共商举兵大计。李瑷麾下的兵曹参军王利涉知道王君廓这个人靠不住,于是力劝李瑷说:“王君廓此人反复无常,切不可委以机柄,应该趁早除掉,让王诜取而代之。”

李瑷一听,顿时满腹狐疑,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把身家性命托付给王君廓。

王诜到达蓟城后,李瑷仍然犹豫不决。而王君廓早就在李瑷身边安插了眼线,所以很快得知了王利涉与李瑷的谈话内容。他当即决定采取行动,立刻前去拜会王诜。此时王诜正在沐浴,一听二当家的大驾光临,连身上的水都来不及擦,赶紧套上衣服,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来拜见。王君廓一见王诜出来,还没等他开口说话,猛然拔刀出鞘,一刀就砍下了王诜的脑袋。

随后,王君廓提着王诜的首级,进入军营对众将士说:“李瑷和王诜一同密谋造反,囚禁朝廷敕使,擅自征调军队。如今王诜已被我诛杀,只剩下一个李瑷,成不了什么事。你们是宁可跟着他一块被灭族,还是追随我一起建功立业、自取富贵?!”

毫无疑问,这帮原本就和王君廓一条心的将士绝对不可能站在李瑷一边。他们异口同声地喊道:“愿从公讨贼!”王君廓立即率领麾下将士一千余人冲出军营,翻越西城而入,首先冲进监狱释放了敕使崔敦礼,然后杀向都督府。

等到李瑷得知兵变的消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他慌慌张张地带着左右数百名亲兵披甲而出,恰好在府门口与王君廓的军队遭遇。王君廓向李瑷的亲兵们喊话:“李瑷阴谋叛逆,你们何苦跟着他往火坑里跳!”李瑷的左右面面相觑,随即抛下武器,哗然四散。

转瞬间,偌大的都督府门前只剩下一个孤伶伶的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瑷。陪伴他的只有满腔的后悔、愤怒和恐惧,以及那扔了一地的刀枪长矛。

李瑷怒不可遏地指着王君廓破口大骂:“卑鄙小人出卖我,你很快就会遭报应!”

面对横眉怒目、气急败坏的庐江王李瑷,这个昔日的心腹兼“准亲家”王君廓一直在冷笑,始终一言不发。但是李瑷却仿佛听见他在说——不是我王君廓太过阴险和卑鄙,而是你庐江王李瑷太过无能和无知!

兵变当天,李瑷被王君廓生擒,随即缢杀,首级迅速传送长安。

六月二十六日,朝廷的一纸诏书飞抵幽州:以王君廓为左领军将军兼幽州都督,并把李瑷的家人眷属全部赏赐给王君廓,充当奴仆和婢女。

“报应”果然来得很快。不过很遗憾,它并不是李瑷期待的那一种。

在玄武门之变后,人们或许无法确切知道唐朝的各级地方官吏到底利用派系斗争的时机制造了多少损人利已的阴谋、多少公报私仇的惨剧、以及多少你死我亡的杀戮,但是仅从益州和幽州的流血事件中,人们还是能够强烈感觉到这场政变所造成的冲击波,同时应该也能够闻见,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后,大唐帝国的每个角落似乎都飘荡着一缕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息。史称:“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之党散亡在民间,虽更赦令,犹不自安,徼幸者争告捕以邀赏。”(《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虽然李世民屡屡颁布大赦令,但是仍然遏止不了人们争相告密以邀赏的汹涌势头。谏议大夫王珪对此忧心如焚,一再请求太子李世民设法制止。七月十日,李世民不得不再次颁下一道措辞严厉的命令。此令重申:与玄武门事件和李瑷谋反案有所牵连者一律赦免,除非有人在此之后依旧图谋不轨,否则一概禁止相互告发,违令者将处以“反坐”之罪、也就是谁再告发别人参与谋反,自己将被视同谋反罪论处。

发布命令的次日,李世民随即派遣魏徵前往山东(崤山以东)地区进行“宣慰”,并委以“便宜从事”之权,实际上就是希望魏徵能以前东宫旧臣的身份,安抚散亡各地的建成余党,制止告密和滥捕滥杀之风。

魏徵到达磁州(今河北磁县)时,当地州县政府正用囚车押着两个人,准备送往京师问罪。他们是前太子千牛(贴身带刀侍卫)李志安和齐王府护军李思行。魏徵当即将囚车拦下,对当地官吏说:“我受命之日,前东宫和齐王府的左右已经全部赦免了,如果再把他们捕送京师,必将人人自疑!就算派遣使者到处宣慰,又有谁肯相信!我今天不可以为了避嫌而不为国家着想,况且我既已受到‘国士’的礼遇,又岂能不以‘国士’的行为相报!”于是下令将李志安和李思行当场释放。

李世民在长安接到报告后,甚感欣慰。

他意识到,魏徵绝对是一个可以寄予信任和厚望的人。

在六月四日以后的这些日子里,随着新太子李世民的闪亮登场,有一个人正在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个人曾经是帝国的最高主宰者,而眼下,所有大唐帝国的臣民却在用最快的速度将他遗忘……甚至是将他抛弃!

这个人当然就是李渊。

没有人知道他在这些日子里都干了一些什么,以及他的心境如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正在尝试着接受属于他的命运。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正在努力地、主动地接受被天下人遗忘和抛弃的命运!

无论这份命运如何不堪承受,主动接受总比被动接受要明智得多,同时也要好受得多。

所以,早在李瑷谋反案之前,也就是六月十六日,李渊就已经给了心腹裴寂一道手诏,内容是:“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

李渊通过这个方式向太子李世民主动表露了退位的意思。

这个意思当然是李世民最希望看到的。

六月二十九日,李唐朝廷正式撤销了天策府。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它意味着太子李世民的登基大典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小说在线阅读_第1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王者觉仁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第1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