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千年聚焦玄武门
二 李世民向我们隐瞒了什么?(下)
我们在前文已经对事发当天李渊“泛舟海池”的一幕提出了诸多质疑,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就算李渊和近臣真的在海池上泛舟,可宫中有那么多的侍卫、嫔妃、太监、宫女,难道他(她)们全都被施了迷魂术和定身术,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察觉到玄武门前的激烈战斗、也没有一个人赶来通报这骇人听闻的政变消息?
在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也就是说,假如在玄武门战斗爆发的同时(亦即在尉迟敬德入宫之前),有一个人(或是侍卫、或是嫔妃、或是太监、或是宫女,或是随便宫里的什么人),他(她)的眼睛、耳朵、手脚功能都还正常,没有被施以迷魂术和定身术,因而及时发现兵变、向皇帝通报了消息,那么,李渊对此会作何反应?
如果此刻的李渊还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还是一个没有被政变力量所控制的皇帝,他会继续悠然自得地泛舟,等着尉迟敬德或随便哪个政变将领前来逼宫吗?
显然不会。这个时候,一个精神正常、大权在握的皇帝只可能做三件事:一、第一时间离开海池,进入太极宫中某个最隐蔽而且便于防守的地方,同时命近卫禁军刀出鞘、箭上弦,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二、火速下诏,由身边的宰执重臣到玄武门宣旨,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听候裁决;三、立刻调集皇城中所有未参与政变的禁军,逮捕兵变各方的首脑和主要将领,随后调查事变真相,严惩政变者。
所以,只要整座太极宫中有一个人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功能正常,及时发现政变的事实并向皇帝禀报,那皇帝肯定会采取上述举措;而一旦皇帝采取上述举措,李世民的这场政变还有几分胜算?就算李世民不会马上溃败,但是他必然要与皇帝开战。而我们知道,在玄武门事变前夕,李渊对皇权的控制仍然是有力的,并未出现大权旁落的情况,所以,秦王斗胆与皇帝开战的结果,恐怕不会令人乐观。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所见的正史记载是真实的,也就是尉迟敬德是直到前方战斗接近尾声时才入宫去找高祖的,那么李世民就等于是在打一个天大的赌。
赌什么呢?
赌好几支军队在玄武门前乒乒乓乓地打仗,而整座太极宫中的所有人在那一刻全都丧失了正常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功能!
这可能吗?
这当然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么李世民要如何保证玄武门前开战的同时,太极宫中的所有侍卫、嫔妃、太监、宫女都不会去向皇帝报信呢?
答案只有一个——控制他(她)们。
如何控制呢?
不言而喻——派兵入宫,用武力控制他(她)们的人身自由。这才是真正可行、真正有效的“定身术”!
到这里,一个被李世民和贞观史臣刻意隐瞒的重大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那就是——事实上,玄武门之变有两个战场!
一个在玄武门前,一个在太极宫中。
前者是我们熟知的,是公开的第一战场;而后者是我们完全陌生的,是被遮蔽的第二战场。
那么,这个战场的范围有多大?是整个太极宫吗?最需要控制的目标是谁?是所有侍卫、嫔妃、太监、宫女吗?
可想而知,这是不可能的。李世民绝不会笨到把有限的兵力放到整个太极宫中去漫天撒网;而且就算你控制了九十九个,只要有一个漏网,跑去跟皇帝报信,整个行动照样是前功尽弃。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接派兵进入皇帝所在的地方,直接控制皇帝!
由此可见,即便只是从常识和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入冥记》中提到的“囚慈父于后宫”的说法也完全可以成立。也就是说,李世民要想确保整个政变行动万无一失,就必须在袭杀太子和齐王之后,第一时间入宫控制高祖。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做为一个精神正常、大权在握的皇帝,高祖李渊如果不是在第一时间被李世民控制,那他绝对会采取应变措施,也绝对有能力进行镇压,而玄武门之变最终也可能功败垂成。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史书中记载的高祖“泛舟海池”的一幕肯定是出自贞观史臣的虚构,而事实很可能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袭杀太子和齐王后,立刻派兵入宫,把高祖和一帮近臣囚禁了起来,而囚禁的地点有可能就是海池。
这应该就是李世民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尽管这个真相被贞观史臣极力掩盖,但是在现有史料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和疑点。从这些线索和疑点入手,我们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段话:“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此外,在《唐文续拾》卷二、李俨所撰的《杜君绰碑》中,我们也发现了“矢及宸闱”这样的说法(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杜君绰是进入玄武门埋伏的九人之一)。
“流矢及于内殿”、“矢及宸闱”……这样的表述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内殿”和“宸闱”都是指皇帝所住的地方。既然连箭都射到了皇帝面前,那么李渊还怎么可能安心地“泛舟海池”呢?!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流矢及于内殿”和“矢及宸闱”应该都是关于“第二战场”的一种较为隐讳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李世民派兵入宫控制高祖的过程中,肯定与皇帝身边的禁军侍卫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武装冲突。因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不可能全被李世民收买,而一旦看见秦王带着士兵杀气腾腾地闯进宫中,那些侍卫也断不会束手就擒或者坐以待毙。可见一定范围内的战斗是不可避免的。而发生战斗的时间,应该是与第一战场、也就是玄武门前的混战同步。
要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上述推断,下面这些疑点和线索也是绝不容忽视的:
第一,回顾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参见上一章节录的《资治通鉴》的记载),有一个现象令人满腹狐疑,那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射杀李建成并意外坠马之后,忽然就从史料的记载中“消失”了,直到尉迟敬德迫使高祖发出敕令,交战各方全部放下武器,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李世民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演出了“跪而吮上乳”的一幕。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无端“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上哪里去了?都干了一些什么?如果说李世民是因为坠马受伤,被扶到什么地方休息去了,史书中为何只字不提?此外,身经百战、英勇过人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坠马”而丧失指挥能力吗?在战场上一向身先士卒、不顾枪林箭雨而冲锋陷阵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受了一点轻伤就离开第一线吗?他会放心大胆地把入宫控制高祖的关键行动交给手下,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静观事态演变吗?
答案只有三个字:不可能。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所以他必然会全力以赴、也必然会拿出百倍的勇气、决心和力量来进行这场战斗,直到政变成功的那一刻。而当李世民袭杀建成和元吉后,能否迅速开辟太极宫中的第二战场、能否在第二战场取得成功,最终决定了玄武门之变的成败!对此李世民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此情况下,即便坠马受了一点轻伤,李世民也绝对不可能躲起来休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率兵入宫开辟第二战场、控制高祖和那些宰执重臣。正因为此,贞观史臣才会把李世民的这段去向全盘删除,以至在现存史籍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空白。
第二,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发现秦王麾下的“八百勇士”在政变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异动。在我们前面引述的“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这句话之后,史书接着写到:“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后面这句话虽然只有寥寥十几个字,但却蕴含了极为重要且丰富的信息。首先,它进一步向我们证实了第二战场的存在;其次,它让我们看清了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大致的兵力部署;最后,它向我们解释了第一战场、亦即“玄武门守卫战”为何险象环生的主要原因。
如上述引文所言,在东宫和齐府兵猛攻玄武门、并且与守门禁军“良久接战”之后,秦王左右的“数百骑”(很可能就是“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之全部、或者大部)才姗姗来迟,加入了玄武门前的战斗,从而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形势,致使东宫和齐府兵最终“败散”。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第一战场“良久接战”、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王麾下最亲信的这支精锐上哪儿溜哒去了?!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们跟随秦王奔赴更重要的地方了。
而这个地方当然就是第二战场、也就是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的那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