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当然,这样的尝试无疑是一次冒险,其艰难和危险的程度不亚于一场薄冰上的舞蹈。

我们的艰难在于——既要努力跟上李世民“灵魂的舞步”,又要极力避免踏碎“历史的薄冰”!这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或许稍微准确一点说,这实在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

因此,我们的危险也就在于——这样的尝试完全有可能被指责为小说式的“虚构”。毕竟史料只有寥寥数语,而我们的“合理想象”则动辄百言千言……

但是,我们不准备逃避这样的指责。

因为这很可能就是冒险的代价。

如果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文字果真是踩出了一地惨不忍睹的碎冰块,那我们只好承认是自己力有不逮,但是有一点必须声明——颠覆史实绝非我们的初衷!

而倘若我们侥幸有那么几个节拍能够与李世民的灵魂共舞,那么我们就能在面对满地破冰块而暴汗不止的同时,暗自庆幸我们的冒险总算有了一点意义。

好了,闲言少叙,让我们开始吧……

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仍旧是那个英气逼人、神色冷峻的秦王,和他并辔齐驱的就是即将在两个月后母仪天下的秦王妃长孙氏,紧跟在他们身后的是秦王府的十个文武将吏。他们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关于伏兵玄武门的具体人员,《资治通鉴》无载,《旧唐书》的《太宗本纪》和其他各传记载不一,今从《长孙无忌传》所载。)再后面就是秦王“素所蓄养”的数百名精锐武士。

是日在玄武门当值的禁军将领常何早早就在宫门接应,秦王等人到达后,立即进入有利地形埋伏。这个常何是李世民很早就布置在玄武门的一颗棋子。据《常何碑》载:“太宗文皇帝出讨东都,以公为左右骁骑。……勇迈三军,声超七萃。……令从隐太子讨平河北,又与曹公李(世)勣穷追(徐)圆朗。贼平,留镇于洧州。六年,奉敕应接赵郡王于蒋州……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由此可见,常何既追随过李世民,也曾跟随太子李建成一同出征,但是到了武德七年便已被李世民暗中纳入了自己的阵营,并且被放在了玄武门这个要害部位上。同时被李世民收买的玄武门禁军将领还有敬君弘、吕世衡等人。

而李建成却对此一无所知。

他绝没有想到,在这场迟早会来的巅峰对决中,秦王李世民竟然棋先一着控制了玄武门——控制了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中枢。

李建成失算了。

就在李世民伏兵玄武门的同时,后宫的张婕妤十万火急地赶到东宫,把昨夜探知的秦王密奏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子。太子立刻通知了齐王。李元吉警觉地说:“应该立刻集结军队随时待命,同时托疾不朝、静观其变。”

如果李建成听从李元吉的建议,那么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彻底落空了,而太子和齐王也将就此躲过这场灭顶之灾。

然而,李建成太自信了。他以为曾经强悍勇猛的秦王如今已是一只被剪除了翅膀和利爪的苍鹰,再也无力翱翔并搏击长空了。所以太子随即对齐王露出一个不以为然的笑容,说:“卫戍部队都已集结待命,我们大可以放心入朝,关注事态的进展。”

太子的自信和轻敌就此铸成大错。

在这个夏日的早晨,他们就这么策马走出东宫,从而走向死亡的深渊、走向一个无可逃脱的历史宿命。

橘红色的朝阳已经升起来了,亮丽的阳光一如既往地把太极宫的城墙和飞檐涂抹得金碧辉煌。又有谁能想到,片刻之后,玄武门前的这一箭之地就将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所笼罩?!

太子一行缓缓行至临湖殿的时候,内苑的景致看上去依旧是那么美丽安详。可是李建成的心头却忽然生出了一丝不祥的预感。周遭的一切太安静了,静得就像一座空山幽谷,静得让人头皮发麻、脊背生寒。李建成说不上这种怪异的宁静背后是否真的暗藏杀机,可强烈的不祥之感还是像水上的涟漪一样迅速在他的胸中弥散开来。李建成不由自主地勒住了缰绳。

“恐怕有变!”他低低地对齐王说了一声。那一刻齐王看见太子的眼中霎那间写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

他们下意识地一起掉转了马头。

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李世民策马立于玄武门巨大的阴影中。他在这里静静守候生命中最重要一刻的来临。时光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既流动得如此缓慢而艰难,又消逝得如此仓猝而迅捷。

到最后李世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这里等待了多久。

是一瞬,还是一生?!

他只知道,当那两个熟悉的身影和一队侍卫缓缓映入他眼帘的时候,所有的正常知觉才在一瞬间恢复过来。他的手心立刻沁满了细密的汗珠。心脏像一面隆隆的战鼓在他胸中剧烈擂动,仿佛随时会击破他的胸膛。

太子和齐王越走越近了。李世民看见一簇阳光正在他们神情倨傲的脸上闪烁和跳跃。

他们其实都还年轻——大哥才三十八岁,正值盛年,或许正在信心满满地期待着登基御极的那一天;四弟就更年轻了,才二十四,华美的人生才刚刚开场。然而,就是如此年轻的一母同胞的生命,却马上要在自己手中变成两具僵硬的尸体,变成两缕惨恻的亡魂!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李世民内心的某个地方又不可遏止地开始了悸动……

眼前蓦然闪现出一个人的脸庞。

那是母亲的脸庞。

让他感到无比震惊的是——母亲脸上居然挂满了痛苦和哀伤的泪光。

李世民面朝苍天。

母亲,您为什么哭泣,难道以您那洞察一切的政治智慧,也无力为这场同根相煎的政治纷争作出公正的裁决吗?

母亲,您为什么哭泣,难道在您那博大而慈爱的目光中,儿子即将要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吗?

母亲,如果这场政治纷争注定不会有一个公正的裁决,如果在您的三个儿子当中,注定要有人丧失生命、也注定要有人承担罪恶,那么您又将作何选择?

如果连您也无能为力、别无选择,那就请您给予儿子最大限度的宽恕和悲悯吧!如果这样的罪恶注定要由我承担,那就请您赐给我担负“罪恶”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吧……

就在李世民神思恍惚的片刻,太子和齐王突然掉头而去。

他们的意外举动再次把李世民拉回残酷的现实中。

刹那间,冥冥中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李世民狠狠甩下马鞭。身下的骏马立刻像离弦之箭从玄武门的阴影中激射而出,飞驰在武德九年六月的阳光下。那一刻我们仿佛可以望见,一个英武而决绝的李世民就这样从阴暗抑郁的武德一下跃入了华丽灿烂的贞观,把另一个无奈而伤感的李世民永远遗落在玄武门锯齿状的阴影之下、遗落在不堪回首的武德往事之中……

很多年以后,当日渐苍老的李世民预感到自己即将结束在人世的这一趟辉煌演出,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屡屡回望武德九年那个夏天的早晨。在泛黄的视线和依稀的泪光中,暮年的唐太宗看见青年李世民依旧孤独地伫立在玄武门下、伫立在那个没有人愿意碰触的历史暗角。任世间花开花谢、沧桑变化,任天上云卷云舒、日月轮转,那个年轻的李世民却永远定格在那里——他的目光依然是那么焦灼而迷惘,他的神情依然是那么痛切而感伤……

“吾死之年,廿六而已!”

据说晚年的李世民曾经在公开场合发出过这样的苍凉一叹。玄武门的那段悲情往事,也许终归是李世民一生中永难忘怀的一场灵魂之殇。在这声宿命般的叹息中,有谁能够窥见这个千古一帝灵魂中深藏的暗伤和隐痛?又有谁能够参透这场“玄武之殇”中有关人性与政治的种种奥秘与玄机?!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王者觉仁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第1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