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玄武门之变
四让软弱的我们懂得残忍
李建成立刻奏请高祖,让齐王李元吉取代秦王李世民出征。
高祖欣然同意,命李元吉率领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人驰援乌城。李元吉进而征调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一干骁将,同时抽调秦王帐下的精锐部队,将他们全部编入了北征军。
事情明摆着,太子和齐王要借此机会彻底瓦解李世民的军事力量,让他无可奈何地变成砧板上的鱼肉,并一举置他于死地!
图穷匕见的李建成决定对秦王发出最后一击。他对齐王说:“眼下你已兼并了秦王的精兵猛将,手握数万部众。我准备和秦王在昆明池(唐长安城西南)设宴为你饯行,然后在饯行宴上命壮士将他击杀,告诉父皇说是暴病而亡,父皇不相信也得相信。我自当命人游说,让他把朝政大权移交给我。即位之后,我自当立你为皇太弟。尉迟敬德等人既然已落入你的手中,最好在出征途中随便找一个借口将他们全部砍杀,看谁敢不服!”
如果李建成的这个计划成功,那么历史上就没有什么“玄武门之变”了,而是“昆明池之变”!
关键时刻,有个小人物改变了历史。
此人是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一个卧底。
他叫王晊,时任东宫的率更丞。
太子和齐王的计谋刚刚议定,王晊就赶到了秦王府,将这个绝密情报告知了李世民。
李世民随即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顿时激起了众人的强烈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秦王府的幕僚们全都齐集到了他的左右。人人摩拳擦掌,个个义愤填膺。
听到消息的这一刻,李世民无比惊奇地发现——自己最强烈的感觉竟然不是愤怒和震惊,而是一种近乎解脱般的如释重负。
这是一种良心的解脱。
这是一种道义上的如释重负。
既然太子和齐王可以毫不犹豫地对骨肉至亲挥起屠刀,那自己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既然灵魂深处那个最柔软的地方总有一天要变得坚硬,那自己还有什么好等待的呢?
就像自己这一生走来,必须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必须在政争中学会权谋一样,此时此刻,自己也必须在面对亲人的屠刀时——学会向亲人挥起屠刀!
一切就这么简单。
现在李世民终于知道,要举起这把寒光闪闪的屠刀,除了智慧、勇气和力量之外,还需要一种东西。
那就是残忍。
是的,残忍!
要达成“问鼎皇权、君临天下”的政治目标,要实现“经天纬地、济世安民”的雄伟抱负,自己就必须学会残忍!要让与生俱来的巨大能量不再遭受制约和禁锢,从而浩浩荡荡地奔流于天地之间,绽放出彪炳日月的万丈光芒,自己就必须学会残忍!要在有隋一朝和武德政制的基础上开创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煌煌盛世,自己就必须学会残忍!
如果道德秩序和礼教伦常注定会让一个人变得谨小慎微、无所作为,那就抛弃道德的束缚、挣脱礼教的捆绑。
如果仁爱与亲情注定会让一个人变得优柔寡断、软弱不堪,那就斩断仁爱的牵缠、割舍亲情的锁链!
李世民相信,为了完成上天赋予他的神圣使命,自己就必须从一撇一捺的“人伦的小我”中升华出来,去追求那个超越时空、辉映古今的“历史的大我”!
至此,这场令人不安的灵魂拷问终于尘埃落定。
让软弱的我们懂得残忍,狠狠面对人生每一次寒冷……
当秦王李世民从这场道德困境和灵魂的煎熬中解脱出来之后,他对心腹和幕僚们说的第一句话是:“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诚然知道祸在旦夕,但是仍然希望由他们率先动手,然后我们再以正义之名讨伐,这样不是更好吗?!
也许,这就是李世民这场灵魂拷问的真相。
也许对于自己内心的困惑,李世民并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一直在期待太子和齐王能给他一个答案。
而今答案终于出来了——
让你们率先举起罪恶的屠刀,然后我的复仇之刃就能镀上一层正义的光环!让你们把我逼到绝路,然后我的身上就会披上一件“悲剧英雄”的战袍!让你们在世人面前充分暴露同根相煎的嘴脸,我的所有反击行动就会变得顺理成章、甚至是大义凛然!
即便天下和后世之人有可能在将来为你们一洒同情之泪,可他们绝不会为你们叫屈喊冤;即便我的所作所为不能赢得后人的普遍支持与赞赏,但最起码,我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他们由衷的宽宥和体谅!
所以,亮剑吧,让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PK最终见一个分晓!
让我们都挺起男人的胸膛,看看是谁的鲜血,最终飞溅在大唐帝国的权力之巅!
当李世民意味深长地说出那句“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的话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最晚到李世民获悉太子“昆明池政变”的阴谋时,他已经在道义上完成了对自己的拷问和说服,或者说已经在自己的生命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灵魂蜕变。
他可以杀弟、可以弑兄、可以逼宫、可以篡逆!他愿意牺牲仁爱、牺牲亲情、牺牲人性中许多柔软而美好的东西……
为了夺取储君之位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李世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可是,如果我们以为李世民接下来会斩钉截铁地喊一声——“杀!”然后就开启了玄武门之变,那我们就太低估他了。
李世民固然已经下定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可他必须确认的一点是——身边的这些人是否也下定了同样的决心?
为了确认这一点,李世民就必须有意识地拉长这个思考和抉择的过程,好让所有的股肱心腹都来表决心、抒壮志。
说白了,就是让大伙都来立一份无怨无悔的投名状!
在大伙提着脑袋赌明天之前,一定要让他们发自肺腑地认为——这场恶仗绝不仅仅是为了我李世民而打,更多地是为你们自己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而打!不是我李世民带着你们去赴汤蹈火,而是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于相同的忧患,为了相同的利益,死心塌地把你们的命运和我的命运紧紧捆绑!不是我李世民为你们一手描画未来的愿景,而是你们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和我站在一起,大家同生死、共进退,用鲜血和刀剑、用勇气和智慧,去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然后在这个世界中找到每个人自己的位置!
除了让心腹们都来立这样的投名状之外,李世民或许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场不为人知的灵魂拷问在现实中重演一遍,以便为即将发动的流血政变获取更多的道义资源,提供更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依据,进而在世人和后人的心目中赢得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也许正是居于上述原因,所以尽管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可表面上却仍要作出一副优柔寡断、痛苦彷徨的样子。于是,接下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众府僚力谏秦王”的这一幕,就无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很强的作秀成分——秦王的手下个个心急如焚、拼命苦劝,恨不得把心掏给秦王看;可李世民却犹犹豫豫、推三阻四,完全没有平日的勇武果敢之风。
尉迟敬德第一个跳起来说:“人之常情,谁不畏死!如今大家愿意为大王效死,此乃上天所授。大祸随时可能降临,大王怎么能安然不以为忧?您纵然轻视自己的生命,又怎能不顾社稷宗庙之安危?大王若不用敬德之言,我将逃离王府、流浪江湖,不能留在大王身边束手待毙!”
李世民沉默不语。
长孙无忌也忍不住道:“不接受敬德的建议,大事必败,敬德等人必定远走高飞,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再侍奉大王了!”
话都挑明了,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沉吟半晌,终于开口了。
可他的话一下子让众人的心凉了半截。
他说:“我的意见还是让他们先动手,诸公可以再考虑考虑。”
来自东宫的威胁越大,众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越强;秦王越是不置可否,众人急于采取行动的自觉程度就越高!
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尉迟敬德急了,把尊卑抛到一边,大声说:“大王今天处理事情,一直犹豫,这是没有智慧!面对危难,无法迅速解决,这是缺乏勇敢!大王素所蓄养的勇士八百余人,如今都已进入宫城,全副武装,如箭在弦,只等您一身令下!大王说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