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公元624年:风暴即将来袭
日月双飞箭,乾坤一转丸。
公元624年的阴历三月,春暖花开,万物生长,新生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一连串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终于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除了依然盘踞在朔方(今陕西横山县)的梁师都之外,四方群雄皆灭,天下复归一统。李渊父子及其政治军事集团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懈努力,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新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建立起一整套崭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化的政治权威。
一切似乎都已走上了正轨。
然而,当这个横空出世的新王朝正以一种生机勃发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却已经在帝国的权力之巅急剧酝酿……
风暴起源于两大水火不容的集团之间由来已久的政治博弈。
从武德初年起,围绕着帝国的最高权力,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就一直在寸步不让地暗中较量。到了天下大致平定的武德五年以后,这种暗流汹涌的政治博弈就逐渐演变成公开化的激烈斗争。而齐王李元吉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作出了自己的政治抉择,加入到了李建成的阵营中,联手对付李世民。
李元吉之所以在关键时刻靠向了李建成,并非出于他与长兄的感情,而是因为他同样怀有个人的政治野心。李世民图谋取代储君之位,而李元吉同样也在觊觎皇权。假如拥戴威望卓著、战功显赫的李世民夺嫡继位,那他李元吉永远也别想有出头之日;而如果是与东宫联手翦除秦王,回头再除掉太子,在李元吉看来则是易如反掌之事。说白了,李建成在李元吉心目中就是一副通向皇位的跳板,因此他才会义无反顾地靠向东宫。
唐高祖李渊晚年的爱情生活丰富多彩,后宫嫔妃成群,终日莺歌燕语,其中尤以张婕妤和尹德妃最受李渊宠幸。太子和秦王为了能让嫔妃们的枕头风对天子的各种决策施加影响,增加自身的博弈筹码,于是不约而同地把PK的阵地从外廷延伸到了后宫。
对于这些年轻的嫔妃而言,天子李渊年事已高,随时可能龙驭宾天,所以,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并常保富贵,她们必然要在年长的皇子中为自己和年幼的儿子寻找未来的政治靠山,因此也必然会加入到太子与秦王的这场政治PK中来。史称:“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据说,太子与齐王甚至还因之与张婕妤和尹德妃传出了宫廷绯闻:“或言蒸于张婕妤、尹德妃,宫禁深秘,莫能明也。”(《资治通鉴》卷一九0)
而在交结后宫、争取内援方面,李世民当然也不会无所作为。但是他更为谨慎,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让妻子长孙氏在后宫开展活动。“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李建成)猜忌滋甚。后(长孙氏)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可见当时的后宫嫔妃也分成了亲太子和亲秦王的两派。但是太子和齐王最终还是在这场“后宫之战”中占据了上风,因为他们与张、尹二妃关系非同一般,而她们恰好又对天子李渊最具有影响力。所以当李建成与张、尹二妃拧成一股绳之后,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对李世民出手了。手段是故意制造事端,引发冲突,从而离间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
事实证明,太子集团的离间计非常成功,这可以从下面这几件事情中明显地看出来。有一次杜如晦骑马从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的府门前经过,尹府的下人忽然冲出来,把杜如晦拉下马一顿暴打,并且折断了他的一根手指。尹阿鼠还指着杜如晦的鼻子咆哮:“你是什么东西,敢过我家门而不下马!”然后尹德妃就向李渊恶人先告状,哭诉说:“秦王左右欺凌妾家。”李渊不分青红皂白,回头便斥责李世民:“我嫔妃家尚且被你左右的人欺凌,更何况小老百姓?!”李世民极力解释,可李渊却不肯相信。
还有一次,李世民把长安附近几十顷的良田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太子集团马上采取行动,由张婕妤去跟李渊求情,替自己的父亲讨要这块田产。李渊不知此田已赐给李神通在先,于是二话不说颁下手诏,把地赐给了张婕妤的父亲。在武德初年,“太子令”、“秦王令”和“齐王令”可以与天子诏书并行,具有同等效力;有司对此无所适从,最后形成了一个惯例,以先收到的为准。既然如此,李神通手上有秦王的赐令,当然不肯把土地让出来。张婕妤抓住把柄,对李渊说:“皇上赐给妾家的田地,被秦王夺走,转赐给李神通了。”李渊勃然大怒,立即把李世民叫来一顿训斥,最后说:“我的手诏不如你的手令,是不是?!”
通过这些刻意制造出来的摩擦,太子集团达到了目的。李渊对李世民越来越失望,曾经对左仆射裴寂感叹道:“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武德五年以后,随着天下的逐渐平定,李渊便经常在宫中大宴群臣。每逢此刻,李世民就会思念自己早逝的母亲,感叹她不能亲见皇上君临天下。一念及此,总是黯然神伤、独自垂泪。正在兴头上的皇帝时常在无意中看到秦王那张郁郁寡欢的脸,愉快的心情总是一扫而光。
秦王这种不合时宜的触景生情很快又成了心怀叵测的嫔妃们尽情攻击的靶子。宴会过后,嫔妃们就不失时机地对皇帝说:“如今四海升平,陛下富于春秋(年事已高),唯一的养生之道就是娱乐。可秦王却总是哭泣败兴,正是因为憎恨妾身们。陛下万岁以后,妾身母子们必不为秦王所容,到时候恐怕一个也不会剩下了!”说到伤心处,这些嫔妃们一个个哭成了泪人儿。
最后她们说:“皇太子为人仁孝,陛下将妾身母子们托付给他,方能保全性命。”
李渊看着这群美丽的嫔妃梨花带露的脸庞,听着她们伤心凄恻的啜泣,不禁悲从中来,陪着她们长吁短叹。他无奈地发现,自己和次子李世民之间早已产生的那条裂痕如今已然塌陷成一道巨大的鸿沟!
而他根本无力去弥合。
面对这种历朝历代似乎都难以避免的政治隐患和亲情危机,他似乎至今也找不到妥善解决的办法。此外,建成、元吉与世民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也让他感到莫大的忧虑和恐慌。
怎么办?
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历史上那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吗?!
公元624年的盛夏,武德七年的阴历六月,长安的天空蔚蓝而澄明,灿烂的阳光一览无余地照耀着大唐帝国辽阔而宁静的疆域。
天子李渊站在太极宫巍峨雄伟的城楼上,长久缄默地仰望苍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注视天空的目光中已经没有了此前荡平宇内的那种快意与豪情,取而代之的是一层飘忽而迷离的阴翳。
事实上,李渊已经预感到了风暴的降临。
但是让李渊无法预料的是风暴降临的准确时间和具体方式,他同样无法预料的是这场风暴会具有多大的破坏力,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威胁到他至高无上的皇权……
这一切,他通通无法预料。
此刻的李渊当然也不会知道,短短几天后庆州(今甘肃庆阳县)都督杨文幹就会突然发动兵变,并且似乎有种种证据表明,这场兵变的幕后主使就是自己最信任的儿子——太子李建成。
这一切对李渊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
但是,“杨文幹兵变”、“太子谋反”等恶性事件却还只是风暴来临前的预警而已。
两年之后,风暴将正式来袭。
而李渊当然更不会知道,此刻他所站立的这座太极宫的北正门,正是这场即将席卷一切并最终颠覆皇权的政治风暴的中心。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风暴眼。
它的名字叫——玄武门。
【本书第一部结束,欲知后事如何,敬请阅读第二部《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