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原大决战
二 是要来救命,还是要来收尸?!(二)
唐军从二月下旬开始围攻洛阳宫城,但是最后的攻坚战却要比李世民想象的艰难得多。
因为郑军的防御部署非常严密,而且还装备了大量重型武器。比如投石机,可投掷五十斤的飞石,投掷距离达二百步。可想而知,这样的“炮弹”发射出去,每一发都可以把人砸成肉酱。此外还有一种巨型连弩,把弓拉满的时候形状大如车轮,箭镞形同大斧,每次可以连续发射八箭,射程可达五百步。在这样一些“尖端武器”的猛烈打击之下,虽然唐军日夜不停地从四面猛攻,付出了重大伤亡,但是一连打了十多天,洛阳宫城还是岿然不动。
唐军将士筋疲力尽,以行军总管刘弘基为首的一批高级将领纷纷请求班师。
可志在必得的李世民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大举进攻中原,自应夺取洛阳,此乃一劳永逸之举。而今东方各州皆已望风归降,洛阳只是一座孤城,不可能坚持太久,眼看马上就要成功,岂能弃之而去?!”
随后,李世民传令全军:“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
将领们只好收声,可还是有人不服,偷偷跟长安打了小报告。数日后,李渊的一道密诏就到了李世民手上,意思也是让他撤兵。李世民立刻拟了一道表奏,坚持认为洛阳必可攻克。为了加强说服力,李世民特意派遣此次随同出征的军事参谋封德彝奉表入朝,向李渊当面分析洛阳的形势、报告前线的战况。封德彝抵达长安后,禀报李渊说:“王世充原来所占的地盘虽然不小,但是将吏离心离德,且如今大部都已归降,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王世充智竭力穷,朝夕之间即可攻克;倘若班师,贼势复振,一旦各地贼兵再度联合,其后必定更难对付!”
李渊闻言,随即取消了撤兵的命令。
上下既已取得一致,攻克洛阳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李世民给王世充写了一封劝降信,对他晓以利害、分析祸福。可王世充却不予理会,准备和唐军血战到底。
因为王世充还存有一线希望。
那就是来自北方的窦建德的援军。
可是,从去年年底窦建德就已经答应要出兵援救,如今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窦建德在哪里呢?!
窦建德还呆在他的都城里面。
这两个月来他一直按兵不动。
他在干什么?
他在坐山观虎斗。
难道他不救了?
不,救当然要救,但必须考虑什么时候救。
窦建德必须拿捏一个最恰当的火候。
这个火候就是在王世充和李世民打得两败俱伤、而洛阳将陷未陷之际。只有郑、唐两方的有生力量都被最大程度地耗尽之后,窦建德才会乘虚而入,后发制人,一举进占中原,坐收渔翁得利!
武德四年二月末,一直在冷眼旁观的窦建德终于迟缓地出手了。
因为王世充已经山穷水尽,而唐军也已成强弩之末。
火候到了!
窦建德不紧不慢地亲率大军渡河南下,于三月初一举攻克孟海公盘踞的周桥(今山东定陶县东南),生擒了孟海公。
下一步,只要窦建德向西越过虎牢关,便可挺进中原、直趋东都了。
虎牢关位于今河南荥阳市区西北16公里的汜水镇,是洛阳东面的天险和屏障,因西周穆王曾在此狩猎,捕获一只猛虎,并将虎饲养于此而得名。其关隘修筑于汜水西面的大伾山上,“北临黄河,崖岸峻峭,岧岧孤危,高四十余丈,势尽川陆”。(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这是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著名的“三英战吕布”便是发生在这个地方。
可想而知,要断绝王世充的外援、阻遏窦建德的兵锋,唐军就必须占领虎牢关。
但是,由于虎牢关隘险固,所以自唐军进兵中原以来,始终未能将其攻克,虎牢一直掌握在郑军的手中。其时据守虎牢的是王世充的侄子、荆王王行本(非隋将王行本)。
然而,就在窦建德大举南下的一天之前,老天爷却帮了唐军一个大忙,使其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虎牢。
这一年二月三十日,王行本属下的司兵沈攸忽然派人来到唐军驻地,找到了时任左武侯大将军的李世勣,请求投降。李世勣意识到这是夺取虎牢的天赐良机,当天夜里就派遣左卫将军王君廓突袭虎牢,与沈攸里应外合,迅速攻陷虎牢,生擒了王行本。
从三月开始,李世民改变了战术,不再对洛阳进行强攻,而是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切断了洛阳与外界的一切联络。
攻不下你,难道我还困不死你?!
长期缺乏补给的洛阳城终于陷入绝境。
最惨的当然就是断粮。城中的粮食价格疯狂飙涨,一匹绢只能换粟米三升,十匹布才换盐一升,而平日价格高昂的精美服饰和古董珍玩则贱如草芥。百姓们吃光了城中的所有草根树皮,最后只好把土放在水桶里摇晃,等澄清后,捞取浮在水面上的细泥,混合着一点米屑烤成饼来吃。但是吃这种“土饼”无异于饮鸩止渴,很多人随后便浑身肿胀而死。一时间,洛阳宫城中死者相枕于道。当初皇泰帝杨侗曾经把外城的三万户居民迁入宫城,如今只剩下不到三千户。
百姓几乎快死光了,而官员们的日子也好不了多少。即便贵为公卿,朝廷往往连糠麸也都难以供应;至于那些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则只能让他们自谋生路,到头来也不免活活饿死。
洛阳仿佛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王世充面朝东方望眼欲穿——
窦建德啊窦建德,你到底是要来救命的,还是要来收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