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也生病
要说在太医院当医生,那绝对不是只给皇上和后宫看病,当时的太医院还是一个行政部门,归礼部管,它还要负责管理全国的医政、惠民药局等很多事情,在看病方面,皇上会指派御医给身边的各种人看病,所以御医们看病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
这不,连在人们印象中凶狠无比的锦衣卫的人病了,也要找御医来看看。
就在薛立斋被提拔为吏目的这一年的夏天,锦衣卫的一个领导,锦衣卫掌堂刘廷器老兄病了,什么病呢?是肚子上患了疮痈,结果破溃了,流出了脓水,脓水的颜色是清稀的,他自己还感觉发热,口渴,肚子胀得厉害,然后总是想呕吐,不想吃东西。
于是找来了众位御医,大家一看,都觉得这是热证,一定是热毒在向里面攻呢,需要赶快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于是开了黄芩、黄连、大黄等药。
这种情况,搁谁可能都会这么想,您想啊,肚子上有个大疮,那还不是有炎症?岂不是马上需要清热解毒?
可是,效果却非常的不好,药服下去以后,这位锦衣卫的领导感觉病得更厉害了,于是感觉很不爽。
这时,薛立斋开始说话了,其实本来有御医在,还轮不到一个吏目说话,但是我估计我们的薛立斋同志一定是实在忍不住了,他说:“大家不要以为夏天就只有热证,我觉得应该舍时从证,他现在脓是清稀的,这是寒象,说明正气已经不足了,而且肚子胀,这也是脾胃虚寒,呕逆也是这个原因啊,应该使用温补的药物。”
于是,就开了人参、黄芪、干姜、附子等温补阳气的药物,这里面我要说明一下,这个方子里的人参那是补正气的,而黄芪一定是生黄芪,它有托里生肌的作用,凡是患了疮痈,正气不足,无力生长肌肉将毒邪排出的,使用生黄芪那是最有效的了,方子里的干姜和附子都是暖下焦的,这两味药是仲景温阳的四逆汤的主要成份,配合着使用效果最大。
这个方子服下去以后,“一剂而呕止食进”,也就是说,只服用了一付药,呕逆就停止了,然后居然就想吃东西了,这使得这位刘领导很是开心,于是就让薛立斋继续治疗,薛立斋就开了些托里生肌的药物,结果这个疮就慢慢地长好了。(再用托里等剂而疮愈)
好家伙,一个小小的吏目,其眼力居然如此之好!从此,薛立斋的名字在锦衣卫里面可就传开了。
在后来,薛立斋还看了好多锦衣卫的病证。
各位需要理解,虽然锦衣卫给人的印象是很强悍的,但是锦衣卫也是人啊,他们也要生病啊,为了保持连贯,我就提前把薛立斋后来治疗的锦衣卫的医案选几个拿出来吧。
大家可以看一下锦衣卫做为普通人的一面。
有个锦衣卫叫杨永兴的,这位估计平时的伙食一定不错,吃得是肥肥胖胖的(形体丰厚),但是长得胖并不代表身体壮实,您看这位,走起路来呼哧带喘的,自己感觉筋骨都是软的,还疼痛(也不知道执行跟踪任务时都是怎么完成的),然后是痰特别的多,还特容易渴,喜欢喝冷水。总之是感觉自己很不对劲,想调理一下,于是就找到了御医们。
御医们一看,您这么胖,别不是要中风了吧?于是就开出了一些疏风的方子,什么愈风汤、天麻丸的,结果这位杨永兴老兄吃了以后,痰更多了,而且还感觉发热(痰热益甚),这帮御医一想,这既然有痰热,那就来点儿牛黄清心丸吧,好嘛,这跟吃水果差不多了,换着吃。
结果呢?甭问啊,一定是没见效,只见这位杨永兴老兄又添了毛病了,开始肢体麻痹了(更加肢体麻痹)。
这下大家可就慌了,本来人家没这么多的毛病,居然给治出来了,这可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就找来了薛立斋,薛立斋一看,您这还疏风清热呐,这是虚的,气虚加上肾阳虚,于是就开了补中益气丸和金匮肾气丸,两个方子,同时服用(具体服用的方法我们在其它的故事里说)。
凭什么薛立斋就判断这个锦衣卫是虚证呢?他也没有说明,不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这位是个大胖子,没有力气,这种虚胖的人一般都是气虚,是补中益气丸的适应证,而他的痰多那是肾气不主摄纳造成的,这种患者一般从说话的声音等方面就可以判断出来,音低怯等。薛立斋一定有他自己的判断的方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薛立斋判断得异常准确,这位锦衣卫在服用了三个月以后,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而且,薛立斋还对这个患者进行了跟踪追访,得到的消息是,这位老兄身体从此异常的好,以后连着生了七个儿子,自己还活到了七十多岁。(以后连生七子,寿逾七旬)
这还有一位姓张的锦衣卫,这位已经四十多岁了,这次很倒霉,患了发背,什么是发背呢?就是后背上长了一个痈疽,这在古代是一个很要命的病,很多人都是因为发背死去的,这位张锦衣倒是反应很快,立刻就把薛立斋给请来了,薛立斋一诊脉,好家伙,心脉洪数,心中暗叫不好,这个病来势凶猛啊!
当然,这个锦衣卫老兄也知道自己的病很危险,忙恳求薛立斋一定要设法营救,薛立斋说:“《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这些什么疮啊、痛啊、痒啊的,都是心经不正常导致的,这心是主血脉的,如果心气不足,那么血液的循行就会迟缓,这样就会导致血液停滞,所以才会病疮痈啊。”
沉思片刻,薛立斋决定,这次使用自己的绝招:取骑马灸穴,采用灸法!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原来,这是要采用一种奇怪的方法来取一个穴位,然后再灸这个穴位,只是取穴的方法很特别,本着负责任的精神,我来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的薛立斋让锦衣卫张老兄在桌子边坐下,用胳膊肘顶着桌子,然后用一根绳子,从胳膊肘的横纹那里开始量,量到中指尖的指甲处,这是长度甲;接下来,让张老兄把衣服脱了,然后让两个人,用一根竹竿,让张老兄骑在上面,再让两个人一起发力,把张老兄给抬起来,记住,一定要两脚离地,这个时候,只见我们的薛立斋把刚才记载有长度甲的绳子拿了过来,从张老兄的从竹竿和尾骶骨的交界处量起,向上在脊背上量出了长度甲,然后做了个记号。
再接着,薛立斋又量了一下张老兄的中指指节的长度(中医称为中指同身寸),为长度乙,然后又从刚才做记号的地方,向左右两侧各拉出一个长度乙,尽头就是要取的穴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