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393)

千里奔袭,终于找到了李继迁,但是同时也得面对党项人全族的精锐。这时宋朝全军的主帅范廷召和王超的反应是“不敢进”。

突然间的胆怯,这和之前的顽强前进,强突防线的表现转变太快。但是情有可原,宋军五路合围,只有他们到达,他们的军力到底是多少,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下面的一个事实却能推论出来,他们的实力远远不如光前锋部队就有三万人的李继隆部。

王德用请战,这位年尚未及弱冠时的少年是主帅的儿子,可他领到的精兵只有五千人!这就是那时的真相。只以这区区五千人,王德用与李继迁鏖战三日,大小共数十战,连战连捷,最后宋军全军压上,李继迁终于被击溃,率残部逃离老巢。

这是一次惨胜,宋军虽然胜了,战绩是阵斩五千余敌,生擒两千余人,抓获党项部落的酋长未慕軍主、吃囉指揮使等二十七人,马两千余匹,兵器铠甲过万数,但是自身的伤亡,还有连日的行军、激战,己经是彻底的伤疲之军,而且身在客境,实在没法再去追击。

退兵,宋军几乎是刚刚击败李继迁,就从乌、白池开始撤退。但是退兵的过程中才真的是凶险万状,幽灵一样的党项骑兵在西夏荒原出没不定,只要宋军稍微露出散乱不支的迹象,他们就会随时再杀过来,胜负生死之间根本还都没有确定。

王德用请父亲和范廷召先行,他率军独自殿后,严令――敢乱行者斩!宋军全军整肃,队伍严整,就在离原夏州50里的地方,党项人真的出现了,一直尾随在他们的背后,但是始终不敢挑战。眼睁睁地看着宋朝人越走越远。

西夏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宋朝这一次真正地得到了胜利,但是胜利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一点李继迁清楚,宋朝的皇帝赵光义更明白,对于西夏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就此扫平,绝不给李继迁再死灰复燃的机会!

连载(394)

转过年来,赵光义任命侍卫司马步军都虞候傅潜为延州路都部署,以防御契丹;任命殿前司都虞候王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继续向李继迁进攻,攻击不断,时刻搜索,务必要斩草除根。

战况激烈,不到一个月之后,王昭远就在灵州行营上报,再次击败李继迁,但是李继迁仍然逃脱了。这时候时间到了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的二月间,赵光义59岁了,纠缠了他近18年的箭伤终于不可控制,史书记载,他病情恶化,生平第一次在便殿决事。

他下令灵州前线停战。之所以这样做,无外乎两个原因。一,兵家乃不祥之物,赵光义要以休战来邀上苍之幸,恳请赐福再延长他的寿命;二,以他对战争的关注程度,这次由王昭远征讨李继迁,他一定还是赐阵图,定计划,全程遥控战局,这时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只有放弃。

之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宋史中再也没有任何政治、军事、人事变动的记载,很明显,帝国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皇帝的健康。但是举倾国之力,也无法延缓一个人生命的流逝。

三月28日,赵光义终于病倒,彻底无法料理国事。第二天,他就死在了皇宫内的万岁殿。

万岁殿,居然还是万岁殿!时光轮回22年前,就在那个风雪交集的夜里,他匆匆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去面对争哥哥的尸体,这时居然也要从这里离开!

22年了,他留下了太多的印迹,在正统的史书上,人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人士给他的盖棺评定。宋人的评价当然很高,说他不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指征服北汉),而且之前就协助赵匡胤奠定了大宋的基业。完全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超级皇帝。

到了元朝,也就是《宋史•太宗本纪》里以及后来的明、清两朝的学者们,对他就没有什么顾忌了。元人强调他“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这是说他对哥哥不敬;“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这是他对弟弟、侄儿、嫂子的不仁。最后的一句还算厚道,“后世不能无议焉。”说他身后会有些议论。

的确,这些事情一直都在千年间口碑流传,对他声讨斥责。但是,这都是他的私德,与军国大事方面的成败无关。与之相对比的是李世民亲手干掉自己的哥哥、弟弟,又贬死了自己的太子,无论哪一点都比他做得狠,但一点都不影响千古一帝的名望。

明、清两代人所着重的就是这个。因为无论怎样解释、掩饰,赵光义从他哥哥手里接过来的江山,都是一座欣欣向荣,统一将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而到他死时,扔给下一代的却是一个破烂摊子。辽国人欺负到头顶上来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连自己国内都有了四川大起义的反叛,这一切,都是他亲手造成的!

可是这些也不足以说明这个人。

他太复杂了,但是也极其的简单。一句话,是他的追求害苦了他,更害苦了他的国家。他全心全意地去做着他没法胜任的事,而且每次的运气都是那么的糟糕。

无论是两次北伐契丹,还是远征西夏,他都只差那么一口气。可以说如果他坚持住了,那么辉煌的、无与伦比的胜利就会属于他。他就会如愿成为那个神圣无比、压倒所有前人的完美帝王。

但为什么每一次他都那么倒霉呢?

可是却又无法否认,他又是那么的幸运。比如说,如果他没有和他哥哥赵匡胤生在一个娘的肚子里,他还会是他吗?帝王,将与他遥不可及!

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终结点。他本不是个命中注定的帝王,却有着那么崇高的理想。这时就不要说他的“功绩”了。后人们一致认定,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国的政治就开始歧形,由太监们掌权,皇帝任由他们随便生杀废立。到了五代,武将们又把太监杀了个干干净净,从此黄袍加身的戏一次次上演,总也玩不腻。直到赵匡胤开始,才把政治拉回到正轨,由懂行的文官来执行。

而真正做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却是赵光义。可以说,以后百余年间北宋的繁华昌盛、和平安定的根本就是由他来奠定的。可是要注意,这样的“功绩”会让赵光义感觉非常悲哀。这完全是他不得己才这么做的!

如果他北伐成功,他就会当之无愧地成为军队的灵魂,作为最高的、唯一的主宰,他完全可以像他哥哥那样去平衡文武官员之间的关系,决不让一方压倒另一方。但是谁让他败了,为了安全,他只能选择现在这样的局面。

就是这样的无奈,宋朝的无奈就从他开始。时光然倒流,风雪黄昏万岁殿,这里是一切的开始也是最终的结束,恍惚间,那个曾经血肉至亲的身影再度出现,远远地在宫门之外等着他。

一句似乎无关痛痒的问话――光义,你快乐吗?

终生追求,用尽手段,现在满足吗?

回答只是一丝难解的微笑――我来过,我奋斗过,如此而已……

59年的岁月,22年的风霜,经过便是经过!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高天流云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第1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