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先看正史版,这是规矩。但是它太短太枯燥,只有原因及结果,整个过程全部缺失。主要的内容出自《宋史•宗室二•元僖传》。那里面说,元僖死后,有人说,元僖有一个宠妾张氏,很霸道,仗着元僖的宠爱,不仅经常把仆人打死,而且给她的父母修坟,超越了制度本份。

因为这个,赵光义大怒,派王继恩去查办,张氏被勒死,坟被砸破,她身边的人以及亲属都跟着倒霉。其余的内容就非常大路,直接和开封府、许王府的官吏任免流放挂勾,一点都不波及死亡本身了。

综上所述,结论似乎就是因为那个张氏的一点卑劣的小性子,加上对她父母的孝心,赵光义就把一大堆人都罢免,并且把儿子的葬礼降格。

当然这太搞笑,宋人又在《资治通鉴长编》里加了点补充,说是“又言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

什么东西吃坏了,还有了点他家里的私事。什么事?再翻书,在《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里的《太宗皇帝•诸王事迹》里又有点发现。说是赵光义大怒的时候,要把元僖的所有官吏都抓起来严加审问,一定得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这时,一位官员找了个机会,对皇帝小心翼翼地说了番话,把事情遮了过去。

左谏议大夫魏羽,他举了个例子。说陛下,当年汉武帝的太子,也就是戾太子,偷他父亲的兵权谋反。汉武帝对他的帮凶也不过就是抽了几鞭子而已。现在许王的罪没越过戾太子,对他的部下,也应该更宽松些。

赵光义想了想,于是这件事里才没再死人。

看这个说法,赵元僖的罪就犯到了相当的规模。戾太子当年是起兵了的,比戾太子轻点,那就是未起兵,但己经密谋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赵光义还真是很仁慈,仅仅是把葬礼降格,没有追加任何处罚。

那么《宋史•元僖传》里的张氏就太倒霉了,她和她父母的超级大坟,完全成了赵光义的出气筒子,成了地道的无辜受害者。地位急剧下降,主角变龙套,不尊重妇女?

不要急,笔记版张氏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本想搞定大太太,却不料瞄准稍差了一点点……她是成功了0.01%的北宋武则天。

连载(359)

武则天,从狭义上说,她是独一无二的,她是皇帝;但如果从广义上说,达到她的实际统治地位的,就不止她一个了。

北宋就也有一位。

在古代,女子想达到这样的位置,就必须走同一条道路――当皇家的嫔妃。具体操作,大有讲究。如果要十拿九稳,就要等皇帝亲政前的大婚时,去争一下皇后的位子。当然,这就得有前提条件,该女子的身份也要够高;如果要探求一下命运的神奇,那么就先去众多的皇子中去碰碰运气吧。

你嫁的皇子如果成了太子,那么武则天的影子就会在你的身上若隐若现。这是定律,就在这时,这位北宋版的武则天,已经到了京城好多年了,还在绝对的默默无闻中。无论从哪一个条件的衡量下,她都远远不如现在准皇储、许王赵元僖的宠妾张氏,更接近武则天的高度。

说张氏,她在元僖生前,己经在许王府里说一不二,不仅超越规格给自己死去的父母修了大坟,还格三差五地在府里打死佣人。这样的强势,已经把大太太压倒,再加上她的利已特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宫娘娘形象已经呼之欲出。

一切只等着她丈夫,赵元僖顺利登基。可是在笔记版中,未来的皇帝就死在她的手里。

笔记,是出于宋人王铚的《默记》,里面记载,元僖的正室是功臣李谦溥的侄女(实为女儿),可是元僖不爱她,爱的是这位张氏,两人私下里曾有约定,要把李氏夫人废掉,立张氏为正室。但是不能急,废皇子的夫人比朝廷罢免一个官员要麻烦得多。但是张氏已经在王府里混帐过了,尤其是她习惯打死人。于是决定来个先斩后奏,既成事实。

她秘密出高价,请人做了一个特制的酒壶,里面有双内胆,一个放酒,一个放毒酒。在冬至日这天,赵元僖要上殿朝贺,临走前家人先祝贺他。张氏拿了酒壶给他和大夫人斟酒,但要命的是,那天赵元僖不知犯了什么病,突然向大夫人当众表示亲密,把酒杯互换,来了个超级交杯酒……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张氏以武则天杀女儿的狠心来干掉情敌,却不料砍了自己的树根,误杀?不,手段粗暴低劣,她从根本上就比那位正版的北宋武则天差点太远了。

张氏的结局极惨。事后发王继恩立即出马,当天破案。张氏、做酒壶的、部分亲信,被处以极刑――在东华门外先剐、再钉,暴尸示众。(即以冬至日脔钉于东华门外)

然后,皇帝追赠儿子为太子,再把开封府的官吏贬官发配。《默记》里最后一句话是――今国史载此事多微辞,惟言“上闻之,停册礼,命毁张之坟墓”而已。

但这还是不近情理。难道儿子死在宠妾的手里,赵光义就要这样的愤怒加鄙视,把儿子的葬礼降格,并且把开封府的政府官员也都罢免?那最多也不过是许王府里的私人官吏有错而已,关府门外的人什么事?

连载(360)

要从王继恩的身上找原因,他没出马前,一切风平浪静。他搞定案件之后,赵光义才翻的脸。他一定是查出了什么,让皇帝感到了威胁,之后才是愤怒。

用儿子不争气,居然死于家庭丑闻,让他太丢脸,所以才在死后也处罚,根本解释不通。毕竟儿子的形象毁灭,父亲的脸上也没光彩。家丑就得留在门框里边,想想赵光义有多爱面子,这事儿他能不懂?

是那些搜出来的东西,才导致了元僖葬礼的降格、开封府人员的免职,以及戾太子造反的类比。这三件事,完全都是政治事件,也只有政治事件,才能让以皇位为生命第一防线的赵光义这样在乎。

总结整个事件,最突出的关键词,是“开封府”以及“准”太子。

开封府,这个职权太敏感。它是皇储的代名词,能用它做什么,赵光义比谁都清楚;至于“准”太子,为什么是“准”呢?要知道,从这时往前推,到唐朝哀帝天佑年间(904-907年),将近100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差不多30位皇帝,可是一位皇太子都没有出现过!

就像柴荣和赵光义,他们的地位,也从来没有以太子的头衔来装饰过。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太简单,太子是四分之三的皇帝,一但权力过大,皇帝就会升级,变成太上皇了。

宋朝的国政最重要的就是个“防”字,防武将是一方面,其实如果真的要彻底些,就一定要让太子和开封府也分开。不然就会变成这时的赵元僖。从他府里搜出来的东西,一定让他父亲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更让他老爸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有关于皇太子的。

在一年前的九月份,那时赵普虽然还没有死,但是已经病得不行了,吕蒙正是唯一的宰相。这时有5位大臣,以左正言、度支判官宋沆为首,上书请立赵元僖为太子。似乎很好的一件事,但是赵光义的反应是大怒,他在表文上批了四个字,“词意狂率”, 然后扔到一边,对这5个大臣严厉处罚,但是事情还没完,赵光义紧跟着就上纲上线,把吕蒙正也叫来。

――知道叫你来有什么事吗?

――不知……知道。

吕蒙正一声叹息,他当然知道。赵光义对他这位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冷冷发笑,你不比别人,得多给你四个字,合起来是八个,“援引亲暱,窃禄偷安”,会加进你的罢相制里,在历史上永远流传!

就这样,吕蒙正被罢免了。“窃禄偷安”,说的是他的工作作风,什么也不做,白领工资。但有什么办法,他的上司是赵普,这样的老师能不尊重?“援引亲暱”,一点都不冤,宋沆是他老婆的亲戚,更是他举荐的。傻子都能看出来,宋沆请立太子,是听他的指使。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小说在线阅读_第1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高天流云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第1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